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评教师“价值中立论”

发布时间:2020-04-14 21:44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对传统道德教育“价值权威”观的一种反动,西方社会出现的教师“价值中立论”主张从形式而非内容界定道德和道德判断,即教师不应该偏袒任何一种人生道德和生活理想,更不应该把某种特定的道德信念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教给学生形成价值的方法,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这给学校道德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冲击,迫使人们对道德教育的本质、功能等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西方教师“价值中立论”所提出的问题成为我们当前道德教育改革中不能回避的外域文化参照,其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参考。然而,当教师“价值中立论”以激进的姿态告别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时却又走上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极端。故本文本着从中外教育思想交流与对话中汲取营养这一出发点,希望通过对教师“价值中立论”的整体透视和分析,把握现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脉动,通过对教师“价值中立论”得失利弊的检讨和昭示,明确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立场,以期对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有所推动和助益。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教师“价值中立论”产生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使得学校在“教导谁的价值”问题上犯难,因此,教师“价值中立论”改弦更张,提出道德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实质的道德价值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选择道德观念的理性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基于社会上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事实,学校在“教导什么价值”问题上感到困惑,教师“价值中立论”集中精力于过程而回避价值内容的主张迎合了当时相对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其产生“恰逢其时”。教师“价值中立论”的提出还是伴随着进步教育的复兴,反叛权威主义、反叛道德灌输的一种产物。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教师“价值中立论”的基本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涌现的道德教育理论中,主张教师价值中立的为数众多,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学说及观点。作者首先对价值澄清学派、认知发展理论和理性功利主义等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学说的“价值中立论”观点进行了阐述,接着概括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2 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4 戚万学;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主题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5 刘铁芳;生命问题的累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教化问题的整体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6 金生,

本文编号:2627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627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b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