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发展嬗变及特征
发布时间:2020-07-03 00:58
【摘要】:自中华民国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二十几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剧烈变化急剧的一个时期。在特定的国际环境和社会背景下,被“社会教化”压抑了几千年的社会教育重新走上历史舞台,并担负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时代众望。民国初年,社会教育取得了教育行政上的地位,其作用更加受到重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将中国贫弱、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教育的不发达,因此积极呼吁普及教育。然而,大多数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已过学龄期,而且也没有金钱、时间和精力进学校学习,因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一部分知识分子主张通过社会教育来对这部分失学者施以教育。一时间,各种社会教育思想蜂起,各类教育团体不断涌现,有关社会教育的运动、实验接连不断。1927年,由于国共两个政府的并立,社会教育的发展也发生了分化。虽然两个政府推行的社会教育有所不同,但在重视社会教育这点上却是相同的。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国统区和苏区的社会教育一直发展得蓬蓬勃勃。 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与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征,如:教育对象范围广泛,偏重成人;教育内容丰富,立足社会实际;教育形式灵活,机构设施多样;民间教育团体活跃。而当时所进行的社会教育运动和实验遗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以及教育家们所提出的教育理论,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529
本文编号:2738935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529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云鹏;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1912-1927)[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小京;师范教育、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维;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方卉;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团;山东解放区“识字班”运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秦静茹;民国时期图书馆社会教育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何肖敏;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教育研究(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育智;论社会教育内容[D];山西大学;2012年
9 徐冬;民国通俗讲演所述论[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8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73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