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的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16:15
本文关键词: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的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自2008年李克东教授提出教师博客的发展缺少深度互动,互动深度由此引起注意,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深度是广大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部分,探究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互动深度进行有效评价的方式是研究的核心环节。本研究是针对网络环境中课程论坛的互动深度进行评价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评价网络环境下其它形式的互动深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互动数量表面的繁荣并不能表明互动的深度,教育者们越来越注重互动内容本身。研究者认为课程论坛中的互动深度评价不仅要重视评价学习者的互动内容,还要重视评价学习者是否能与他人进行多次互动。因此本研究中对课程论坛的评价从互动内容和互动形式两方面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深度互动指的是在互动形式方面能够与他人进行多次交互,积极回复和主动发帖,达到各成员之间互动关系密集化和复杂化;在互动内容方面能够在融入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解决问题和形成新的知识建构,达到较高的认知层次。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在理论上对有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互动、互动深度、互动评价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对互动深度进行评价的方式。在互动内容评价方面,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中认知层次的19种具体分类为依据,这些认知过程存在着一种深浅的层次关系,相互之间存在互斥性,通过与每个认知层次的对应构建了课程论坛的教学互动深度编码方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模型的完备性,还能保证模型各层级之间不存在交叉。利用内容分析法将该编码方案用于两个典型的不同类型的课程论坛中(混合学习方式下的课程论坛和远程学习方式下的课程论坛),从而将编码结果量化得出互动内容方面的评价结果。并对两个论坛的互动内容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方式下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深度层次高于远程学习方式下的学习者的互动深度。 在互动形式评价方面,研究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两个不同类型的课程论坛中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两个论坛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方式下的课程论坛学习者的互动关系较密集和复杂,学习者积极响应他人进行互动的意识较高。 综合考虑两个课程论坛中的互动内容和互动形式两方面的结果,发现互动形式越复杂和密集,越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在内容方面互动深度的提高,也就是说互动形式的复杂和互动内容深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一些促进互动深度的建议:(1)开展小组协作学习;(2)评价和激励机制;(3)提供主题性较强的问题讨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互动形式和互动内容两个方面对互动深度综合考虑。在对国内外互动评价模型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新版布鲁姆教学目标认知层次为依据对互动深度编码模型进行了具体细分和完善,保证了模型合理性和完备性,在互动形式方面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验证和补充,从而得到一些结论,为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深度进行评价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课程论坛 互动深度 评价 社会网络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G40-05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3
- 第1章 引言13-19
- 1.1 研究背景13
- 1.2 问题的提出13-14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14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7
- 1.4.1 研究思路14-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1.5 理论基础17-19
- 1.5.1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7-18
- 1.5.2 GARRISON的探究社区理论18-19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19-27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1
- 2.1.1 课程论坛中的教学互动19
- 2.1.2 互动深度19-21
- 2.2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异步教学互动评价研究的综述21-24
- 2.2.1 国内研究现状21-22
- 2.2.2 国外研究综述22-24
- 2.3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互动深度研究现状24-27
- 2.3.1 国内研究现状24-25
- 2.3.2 国外研究现状25-27
- 第3章 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评价模型的构建27-43
- 3.1 对现有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动深度编码模型的梳理27-28
- 3.1.1 王陆互动深度编码表27
- 3.1.2 严亚利、黎加厚的教师博客交互程度编码方案27-28
- 3.2 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评价模型的构建:内容维度28-38
- 3.2.1 新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层次——认知维度划分29-31
- 3.2.2 课程论坛教学互动深度编码方案的构建31-36
- 3.2.3 课程论坛互动内容编码细则36-38
- 3.3 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评价模型的构建:形式维度38-43
- 3.3.1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介绍38-39
- 3.3.2 课程论坛互动形式分析细则39-43
- 第4章 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评价模型的应用及结果分析43-67
- 4.1 教学互动深度评价模型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课程论坛中的应用43-53
- 4.1.1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课程论坛简介43
- 4.1.2 内容维度评价结果43-45
- 4.1.3 形式维度评价结果45-53
- 4.2 教学互动深度评价模型在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论坛中的应用53-61
- 4.2.1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论坛简介53
- 4.2.2 内容维度评价结果53-55
- 4.2.3 形式维度评价结果55-61
- 4.3 两个课程论坛教学互动深度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61-67
- 4.3.1 内容维度评价结果比较61-64
- 4.3.2 形式维度评价结果比较64-67
- 第5章 研究结论、启示及展望67-73
- 5.1 研究结论67
- 5.2 研究启示67-70
- 5.2.1 影响互动深度的因素67-69
- 5.2.2 促进学习者互动深度的建议69-70
- 5.3 后续研究展望70-73
- 5.3.1 研究创新70-71
- 5.3.2 研究局限71
- 5.3.3 研究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2期
2 刘欣;;基于BBS的异步交互特征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9期
3 王丽;谈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以苏州教育博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12期
4 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5 黎加厚;赵怡;王珏;;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以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6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7 胡勇;陈丽;;国内高等院校异步文本内容分析研究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曹殿波;薛苏秦;;浅析教育博客的深度互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24期
9 黎加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07期
10 邱均平;熊尊妍;;基于学术BBS的信息交流研究——以北大中文论坛的汉语言文学版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08期
本文关键词: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的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8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