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续体的素养:对特质与表现二元论的超越
发布时间:2021-10-10 13:01
素养是个意义丰富的概念,存有心理特质与外在表现之说。这种争论的根源在于客观主义,它造成了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身体与心灵等二元对立。通过现实和理论的深入分析,综合特质论与表现论可把素养定位为二者的连续体,从而直接消除了特质与表现的二元对立,建构了课程专业话语,极大地拓展了理论与实践的视野。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18,(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建构与学生表现的因果、推断关系
统合可找到相应的运作。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一边在学校中进行传统知识教学并完成理论性考核,一边在工作场合进行实践经验的学习并完成学生需要达到的来自真实世界挑战的表现性考核。[22]关于这种素养的连续体思想,有研究进而提出了图 2 设想:面对特定情境问题,行动者的认知与情感-动机被激发,进而情境引发行动者运用与该情境关联的知觉、理解、决策等技能,然后在行动中产生可观察的行为。[23]在这种设想中,心理特质可视为由认知与情感-动机、具体情境的知觉、理解、决策组成,外部表现则等同于可观察的行为。令人遗憾的是,该设想并未做出理论陈述与辩护。价值观需要被排除。这种态度允许独立于研究者的科学数据必须完全被接受,因为如果它们不能被适当地接受的话,就无法摆脱主观、偏见或价值观的影响。简单地说,研究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受价值影响的。而在把现实视为历时的共识结果视角下,将研究者与研究内容分离是不可能的,正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以产生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这是因为认识的事物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与研究过程相关。据此,独立地回答“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是根本不可能的。[26]这种态度表明,研究者是人,无法摆脱他们自身及相关人员的人性,在行动中他们无法摆脱自身的经验、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力。上述理论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到客观主义的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J]. 蔡祥元. 现代哲学. 2016(06)
[2]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叶浩生. 教育研究. 2015(04)
[3]何为本质,如何直观?——关于现象学观念论的再思考[J]. 倪梁康. 学术月刊. 2012(09)
博士论文
[1]课程知识观研究[D]. 张良.华东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28428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18,(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建构与学生表现的因果、推断关系
统合可找到相应的运作。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一边在学校中进行传统知识教学并完成理论性考核,一边在工作场合进行实践经验的学习并完成学生需要达到的来自真实世界挑战的表现性考核。[22]关于这种素养的连续体思想,有研究进而提出了图 2 设想:面对特定情境问题,行动者的认知与情感-动机被激发,进而情境引发行动者运用与该情境关联的知觉、理解、决策等技能,然后在行动中产生可观察的行为。[23]在这种设想中,心理特质可视为由认知与情感-动机、具体情境的知觉、理解、决策组成,外部表现则等同于可观察的行为。令人遗憾的是,该设想并未做出理论陈述与辩护。价值观需要被排除。这种态度允许独立于研究者的科学数据必须完全被接受,因为如果它们不能被适当地接受的话,就无法摆脱主观、偏见或价值观的影响。简单地说,研究既是客观的又是不受价值影响的。而在把现实视为历时的共识结果视角下,将研究者与研究内容分离是不可能的,正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以产生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这是因为认识的事物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与研究过程相关。据此,独立地回答“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是根本不可能的。[26]这种态度表明,研究者是人,无法摆脱他们自身及相关人员的人性,在行动中他们无法摆脱自身的经验、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力。上述理论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到客观主义的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J]. 蔡祥元. 现代哲学. 2016(06)
[2]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叶浩生. 教育研究. 2015(04)
[3]何为本质,如何直观?——关于现象学观念论的再思考[J]. 倪梁康. 学术月刊. 2012(09)
博士论文
[1]课程知识观研究[D]. 张良.华东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28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42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