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2 20:55
  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互联网环境对学生思想、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明确隐性逃课的严峻性、危害性以及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通过心理分析的手段,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破解我国高校隐性逃课问题,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文章来源】: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20(05)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新媒体与隐性逃课的概念
    (一) 新媒体的概念
    (二) 隐性逃课
二、隐性逃课的成因
    (一)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 专业教学与认知偏差
    (三) 网络文化的深入影响
三、隐性逃课行为的心理
    (一) 自我评价
    (二) 厌学情绪
    (三) 理想荣誉
四、新媒体环境下隐性逃课的应对策略
    (一) 增强心理教育,提升自我评价
    (二) 增强自律意识,培养良好习惯
    (三) 构建外部环境,提升授课质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职新生希望感、自我控制与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J]. 占丹玲,蔡瑶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01)
[2]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心理分析[J]. 邓斌菊,苏英,何亚琼,王文娜,王秀杰,彭强,祁静静,张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01)
[3]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的编制和结构探索[J]. 苏明宏,倪小冬,徐捷,李孝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12)
[4]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 王井云.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07)



本文编号:3433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433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d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