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青少年生命认知与依恋类型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1:13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生命认知与依恋类型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命过程与死亡现象组成了人的全部生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出生开始,以死亡结束。因此,生命的认知主要应包括对生命的认知和对死亡的认知。对生命的认知指导着个体的行为,对个体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它贯穿于个体的一切活动和行为之中,决定着个体生命的质量高低和生命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步演变和深化的心理品质,遵循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过程。 从生命认知的定义及本质特点来探讨,可从知、情、意三大方面对生命认知进行划分:“知”就是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强调个体对此的态度和看法;“情”是个体经由一些事件所引起的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是指个体对生命的价值以及终极意义的探寻及体会。在西方心理学中,皮亚杰较早地关注到生命认知问题,他在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对儿童的生命概念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此后,西方不少学者也对生命意义进行了实证研究。台湾和香港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心理学界关于生命认知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学前儿童(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对死亡的理解的研究,以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生命认知研究,相对要多一些。 依恋(attachment)一般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为儿童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长期以来,依恋研究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依恋的形成对人的一生的发展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于个体的人格形成和认知的发展意义尤为重大。本研究从依恋的理论、依恋的研究现状和依恋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青少年的生命认知特点,并结合亲密关系体验问卷探讨生命认知与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生命态度剖面图(LAP)和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两个问卷作为研究工具。生命态度剖面图是何英奇根据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理论的核心命题和概念编制而成。量表共由39道题目组成,内容涉及意义意志、存在充盈、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以及死亡接纳等六个方面。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包含36题,可以将被试分为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并分为安全型、惧怕型、迷恋型和冷淡型四种依恋类型。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兼顾男女、年级、户口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子女、是否单亲等因素,分别选取河南商丘和南阳500名初中生和高中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总体上,青少年的生命认知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他们在意义意志、生命目的、生命控制和苦难接纳上均处于中等水平,但青少年在存在充盈和死亡接纳上的水平偏低。 2、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意义意志、存在充盈、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和死亡接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生命目的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除了在生命目的上存在差异外,在其他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子女;年级在意义意志、存在充盈和死亡接纳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均无显著差异。 3、从依恋类型来分析,本研究中四种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最多,有41.6%,迷恋型22%,恐惧型占26.8%,冷漠型占12.3%,青少年女生的依恋焦虑分数显著大于男生,在依恋回避上男女无差异。 4、不同依恋类型的青少年在存在充盈、死亡接纳和生命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意义意志和生命控制上,安全型的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冷淡型;在存在充盈上,安全型和冷淡型的青少年得分显著低于惧怕型和迷恋型;在生命目的上,安全型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惧怕型、迷恋型和冷淡型。可知,安全型青少年在寻求生活意义和树立明确的生命目标和生命控制上显著优于其他三种类型;安全型和冷淡型的青少年较之迷恋和恐惧型青少年体会到了较少的挫折,但在死亡接纳上,迷恋型和恐惧型对于死亡焦虑和恐惧程度低于安全型和冷淡型。 5、存在充盈与依恋回避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焦虑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生命目的与回避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青少年 生命认知 依恋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2;G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9
  • 第1章 问题提出9-13
  • 1.1 研究动机9-11
  • 1.2 研究目的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1.4 研究假设12-13
  • 第2章 文献综述13-27
  • 2.1 早期有关生命的心理学探讨13-16
  • 2.3 近期生命认知的研究16-22
  • 2.4 依恋的研究综述22-26
  • 2.5 青少年生命认知和依恋的相关研究26-27
  • 第3章 研究方法27-29
  • 3.1 研究对象27
  • 3.2 研究程序27
  • 3.3 研究工具27-28
  • 3.4 数据处理28-29
  • 第4章 研究结果29-37
  • 4.1 青少年生命认知发展水平现状29-33
  • 4.2 青少年依恋状况33-34
  • 4.3 青少年生命认知与依恋的相关性34-37
  • 第5章 讨论37-42
  • 5.1 青少年生命认知的一般特点37-39
  • 5.2 青少年依恋特点分析39
  • 5.3 青少年依恋与生命认知的关系39-42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42-45
  • 6.1 研究结论42
  • 6.2 教育建议与展望42-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9
  • 个人简介49-50
  • 附录50-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芳毅;;论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及其途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李若衡;杨静;;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投射测验与内容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路晓军;简述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三个维度[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钟鑫琪;静进;;儿童依恋的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1期

5 孙建华,王晓虹,蔡蓉英,谭霞;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年14期

6 林锦秀;;大学生对生命认知与体验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王立花;张文新;;青少年依恋的测量方法述评[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陈丽君;钟佑洁;;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发展影响研究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张福珍;王兰兰;;从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谈高校生命意识教育[J];江苏高教;2009年02期

10 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生命认知与依恋类型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19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f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