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子作为问卷的编制及特点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面子作为问卷的编制及特点研究
【摘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外学者对面子进行了系列研究。社会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对面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力图解释社会上有关面子的事件。但是众多理论纷繁复杂,并没有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研究获得以及维护面子的行为——面子作为来扩展面子研究领域。本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开放式问卷和个体访谈,初步构建大学生面子作为的维度,研究将面子作为的4个维度界定为: (1)争面子,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面子。 (2)做面子,个体为了获得面子而做出与现实不一的言行。 (3)护面子,个体采取消极的方式来避免面子的丢失。 (4)修面子,个体在面子丢失后,采取一定的行为来降低自己面子丢失的程度。 本研究以面子作为的维度构想为基础,通过参考文献、开放式调查所搜集的题项以及专家意见编制大学生面子作为初测问卷,初次施测收回有效问卷309份,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验证面子作为的维度构想,在检验量表题项的适当性后,得到了由21个题项所构成的大学生面子作为的正式问卷。正式施测共收回有效问卷637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2,重测信度为0.847,量表的信度达到统计学标准;采用相关矩阵、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聚合效度3个指标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量表的结构符合统计学要求,形成4个维度的大学生面子作为量表。 本研究还对大学生面子作为的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显示:面子作为存在性别、年级和父母婚姻状况变量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面子作为由争面子、做面子、护面子和修面子四个维度构成。 (2)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面子作为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大学生面子作为的测量工具。 (3)大学生面子作为的形成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验证。
【关键词】:大学生 面子 面子作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目录3-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引言10-12
- 1.1 问题提出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2 文献综述12-30
- 2.1 面子的概念12-20
- 2.1.1 中国面子的概念12-18
- 2.1.2 西方面子的概念18-19
- 2.1.3 中西方面子概念的差异19-20
- 2.2 面子的理论20-30
- 2.2.1 陈之昭的面子理论20-24
- 2.2.1.1 面子的社会交换系统20-22
- 2.2.1.2 面子的消息处理系统22-24
- 2.2.2 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24-26
- 2.2.3 Brown &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26-29
- 2.2.4 Ting-Toomy的面子协调理论29-30
- 3 面子的实证研究30-32
- 4 大学生面子作为问卷维度的构建32-33
- 4.1 操作性定义32
- 4.2 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32
- 4.3 维度建构32-33
- 5 大学生面子作为初测问卷的编制与修订33-36
- 5.1 初测问卷的编制33
- 5.2 研究被试33
- 5.3 项目分析33
- 5.4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33-36
- 5.4.1 因素分析的适当性和题项的筛选33-34
- 5.4.2 因素分析结果34-35
- 5.4.3 因子命名35-36
- 6 正式问卷的形成及信效度检验36-39
- 6.1 正式问卷的形成36
- 6.2 信度检验36-37
- 6.3 效度检验37-39
- 6.3.1 内容效度37
- 6.3.2 结构效度37-39
- 6.3.2.1 相关矩阵37-38
- 6.3.2.2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38
- 6.3.2.3 聚合效度38-39
- 7 大学生面子作为的特点分析39-42
- 7.1 大学生面子作为总体状况分析39
- 7.2 大学生面子作为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比较39-40
- 7.3 大学生面子作为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比较40
- 7.4 大学生面子作为在父母婚姻状态变量上的差异比较40-42
- 8 讨论42-46
- 8.1 大学生面子作为结构的构建42-43
- 8.2 大学生面子作为测量工具43-44
- 8.3 大学生面子作为的特点分析44-46
- 8.3.1 大学生面子作为各维度的均值差异44
- 8.3.2 大学生面子作为的性别差异44
- 8.3.3 大学生面子作为的年级差异44-45
- 8.3.4 大学生面子作为在父母婚姻状况变量上的差异45-46
- 9 结论46-47
- 10 本研究的不足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9
- 附录一51-52
- 附录二52-53
- 附录三53-56
- 附录四56-58
- 附录五58-59
- 致谢59-60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洋,袁周敏;商品说明翻译中误译与硬译的因源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张薇薇;;法治背后的人治——职业法律家阶层存在条件探析[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3 马维娜;;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孙强;;被迫接受、抵制与消解——关于国民性的多重实践[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汪火根;;论共同体与社会秩序的内在契合性[J];长白学刊;2011年06期
6 代训锋;;中国传统农民生存理性的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史日丽;陈晨;;“庚款兴学”和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钢;;试论人际传播在“差序格局”中的嵌入——以中国乡土社会为考察对象[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汪火根;;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及其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10 欧阳晓明;;中学生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基于南京市五所中学的问卷调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9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5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