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20:07

  本文关键词: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公平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 班级管理角色 课堂优势区域


【摘要】:教育机会公平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受到持续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机会公平一般包括入学机会公平、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和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三个层面。其中,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是在入学机会公平和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一种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机会公平,它主要涉及学校内部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机会公平,要求学校和教师无论是在班级管理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应把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各种机会,如担任管理角色的机会、课堂表达的机会、与教师互动的机会、组织活动的机会、代表集体的机会等,公平地给予所有学生,而不应将这些机会长期地或过多地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这一层面的机会公平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的一个关键领域。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学校生活中,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缺失问题是较为突出的,这种公平缺失主要包括:在班级生活中,不同学生获得担任“管理角色”的机会不均;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生对教室“优势区域”占有的机会不均;在师生互动中,不同学生获得“师个互动”的机会不均;在教育评价中,不同学生获得教师公正合理评价的机会不均;在课外活动中,不同学生获得参与相关活动的机会不均,等等。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的缺失,造成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后果,它不仅阻碍了学校、班级和课堂公正文化的建立,阻碍了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也严重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缺失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精英”教育观念和路线的误导,也有班级授课制和课堂空间格局固有局限性的消极作用,还涉及到学生个体之间的不良竞争,此外,教师主观认知的偏差、学生和家长维权意识的薄弱等,,也是导致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缺失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入学机会公平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的实践目标正在逐步展开,而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虽然早已作为一种局部的实践现象,存在于一些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但是,这种公平目前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充分关注和足够重视,还需要加以大力宣传、提倡、引导和鼓励,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可以说,实现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任重而道远,要不断推进这一层面的公平,需要持续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如构建有利于实现这一公平的教育环境和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班级授课制的补偿形式,不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公平意识、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明确其基本权利,提高学生维权意识,完善学生维权申诉机制等。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 班级管理角色 课堂优势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绪言11-22
  • (一) 研究缘起11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1-20
  • (三) 研究意义20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20-22
  • 一、 基本概念界定22-26
  • (一) 教育公平22-24
  • (二)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24-26
  • 二、 实现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的重要意义26-28
  • (一) 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26
  • (二) 有助于形成公正的校园文化,培养具有正义感的年轻一代26-27
  • (三) 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27-28
  • 三、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缺失的状况及其影响28-41
  • (一)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的缺失的主要表现28-39
  • 1. 班级生活中担任“管理角色”的机会分配不均28-31
  • 2. 课堂教学中“优势区域”占有的机会不均31-33
  • 3. 不同学生个体获得“师个互动”的机会不均33-36
  • 4. 不同学生个体获得教师合理评价的机会不均36
  • 5. 不同学生个体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不均36-39
  • (二)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缺失的影响39-41
  • 1. 阻碍班级公正文化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39
  • 2.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39
  • 3. 妨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39-41
  • 四、 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缺失的原因分析41-48
  • (一) “精英”教育路线的误导41-43
  • (二) 班级授课制和课堂空间格局固有的局限性43-44
  • (三) 学生个体之间的不良竞争44-45
  • (四) 教师主观认知的偏差45-46
  • (五) 学生维权意识的薄弱46-48
  • 五、 促进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的路径与策略48-56
  • (一) 构建有利于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的教育环境和评价机制48-50
  • (二) 积极探索班级授课制的补偿形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50-51
  •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师德修养51-54
  • (四) 明确学生权利,畅通学生维权申诉渠道54-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64
  • 致谢64-65
  • 附:本人读研期间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文鹏;;社会团结与统一性的社会学探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霍翠芳;;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意义解读——制度正义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3期

3 张艳;;论机会公平[J];前沿;2006年08期

4 缪文升;;从法社会学视角分析如何实现教育公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5期

5 谢颖;;阶层认同、地位变化和机会公平意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黄照旭;郑晓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中的公平标准探讨[J];江苏高教;2008年03期

7 周伟;;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入学机会公平的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30期

8 陈建清;;对“包容性增长”的浅思[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陈红艳;;从经济公平的角度探讨现实中的效率和公平[J];才智;2009年07期

10 周谨平;;基于机会公平的社会福利分配[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铮;;和谐社会呼唤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姚克勤;;浅析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彭宇文;张朝强;;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袁峰;;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政府公共职能的配置[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5 王俊勇;;促进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冬英;;社会公平观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7 曾国安;胡晶晶;李少伟;;公平及其与效率的关系:研究进展与思考[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8 方芳;;构建实现教育公平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国安;;中国的贫困标准应与国际标准接轨[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景莉;努力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邢永春;倡导“公平立行”[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3 记者 许南欣;机会公平和职业发展决定员工去留[N];人才市场报;2008年

4 赵立华;营造和谐社会良好环境[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5 ;信息公开 机会公平 结果公正[N];阿坝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淼;公平促进效率与长期繁荣[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段亚兵;文明与社会公正[N];深圳商报;2006年

8 熊慧君;抵制“熟人社会”现象[N];温州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拓 吕妍;职业竞争应更加体现机会公平[N];新华日报;2010年

10 章建敏;大力推进机会公平[N];安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矫幸;关于我国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刘扬;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3 杨忠明;经济宪政正义原则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曹景林;中国公共支出体制公平效应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5 陈家付;现阶段我国社会公平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项益才;中国社会保障的人学价值度量与现实应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马陆艳;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及其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甫勤;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张红宇;公平与效率视阈下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曹健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婉婕;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聂敬彦;教育公平视野下高考招生机会公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长怀;机会公平、倾斜政策与不对称锦标赛:一项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周丽平;丹尼尔斯《医疗公正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尤莉;公益性视阈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透析[D];河南大学;2009年

6 张艳珍;二元经济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王红菊;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栗琳;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李润洲;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59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59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