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延迟满足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21:0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延迟满足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就业压力 职业成熟度 职业延迟满足 中介效应
【摘要】:大学生就业压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而职业延迟满足这个概念也是刚刚引入大学生就业领域的新概念,其研究刚进入起步阶段。本研究目的是调查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延迟满足水平的现状,并探讨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以及职业延迟满足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就业服务者及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与职业决策水平等方面做出一定的理论及实际应用贡献。 本研究是以武汉市五所高校的83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由陈宇红和江光荣2005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刘利敏于2009年编制的《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刘晓燕于2007年编制的《职业延迟满足问卷》,通过SPSS软件对上述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的研究结论: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较高水平(M=3.18),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M=3.42);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延迟满足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居住地等人口特征变量上存在差异;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延迟满足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56、-0.61、0.89,P=0.00);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就业压力与职业延迟满足之间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F=94.93,P=0.00)。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压力 职业成熟度 职业延迟满足 中介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1 问题的提出11-20
- 1.1 相关概念界定11-14
- 1.1.1 大学生就业压力11-12
- 1.1.2 职业成熟度12-13
- 1.1.3 职业延迟满足13-14
- 1.2 文献综述14-19
- 1.2.1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现状14-15
- 1.2.2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现状15-16
- 1.2.3 职业延迟满足的研究现状16-17
- 1.2.4 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延迟满足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17-19
- 1.3 研究假设19-20
- 2 研究方法20-23
- 2.1 被试的取样20
- 2.2 研究工具20-22
- 2.2.1 就业压力20-21
- 2.2.2 职业成熟度21-22
- 2.2.3 职业延迟满足22
- 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分析22-23
- 3 研究结果23-37
- 3.1 研究结果的描述性分析23-25
- 3.1.1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基本情况23
- 3.1.2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基本情况23-24
- 3.1.3 大学生职业延迟满足的基本情况24-25
- 3.2 人口特征变量的差异分析25-34
- 3.2.1 性别25-26
- 3.2.2 年级26-27
- 3.2.3 专业类别27-28
- 3.2.4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28-29
- 3.2.5 有无兼职工作29-30
- 3.2.6 是否参与学校社团30-31
- 3.2.7 家庭居住地31-33
- 3.2.8 是否为独生子女33-34
- 3.3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34-37
- 3.3.1 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和职业延迟满足的相关分析34-35
- 3.3.2 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和职业延迟满足之间的调节效应35-36
- 3.3.3 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和职业延迟满足之间的中介效应36-37
- 4 分析与讨论37-48
- 4.1 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延迟满足基本状况的分析与讨论37-39
- 4.2 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延迟满足的人口特征变量的分析与讨论39-46
- 4.2.1 性别39-40
- 4.2.2 年级40-41
- 4.2.3 专业类别41-42
- 4.2.4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42-43
- 4.2.5 有无兼职工作43-44
- 4.2.6 是否参与学校社团44-45
- 4.2.7 家庭居住地45-46
- 4.2.8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46
- 4.3 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延迟满足之间的关系讨论46-48
- 5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4
- 附录54-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爱芹;王明姬;林菡;施俊琦;;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情绪智力: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戴可;李丹丹;;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和应对方式性别差异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周东斌,罗嘉文,林伟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家庭关怀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颜农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疏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07期
7 伊秀菊;刘杰;;职业延迟满足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李桃,周晶;应对理论、分类及研究取向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萍;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水平及应对能力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08期
10 韩威;祁金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4期
,本文编号:559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5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