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19 17:36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暴力行为 中学生 量表编制 信度 效度


【摘要】:中学生暴力指发生在中学及周边(200米以内),中学生(个体或团体)蓄意运用躯体、工具、言语、非言语或其他诡计,对自身、同学、学生团体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其身体受伤、权益剥夺、生活品质下降、心理及精神状态恶化、成长障碍乃至死亡,增加学校管理难度,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的一类行为。研究中学生的暴力行为,不仅能降低中学生暴力行为的发生率,确保中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还能降低司法、卫生和福利部门的支出,促进家庭和睦、校园和谐、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编制《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为中学生暴力行为研究提供测评工具。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编制题项。同时从实施暴力、遭遇暴力和目击暴力三方面收集信息,要求被试以3个角色(A为实施者;B为受害者;C为目击者)分别作答。进行3次取样,用第1次预测样本(n=670)进行初步的项目分析和因素探索,用第2次预测样本(n=507)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正式施测样本(n=120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度和效标效度检验。从正式施测样本中抽取47名学生间隔1周后重测。采用暴力遭遇问卷(LEQ)和Buss-Perry攻击问卷(BPAQ)作效标。最后,还考察了1518名中学生实施暴力、遭受暴力与目击暴力的现状及特点。 研究结果如下: (1)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包含心理暴力和躯体暴力两个分量表,其中心理暴力包括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性骚扰和权利侵犯;躯体暴力包括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与行为和极严重暴力。经检验两个分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80,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79,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得模型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RMSEA0.08, NFI0.9, NNFI0.9, CFI0.9) (2)中学生实施暴力、遭遇暴力和目击暴力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67.3%、73.8%、89.3%。中学生心理暴力的发生率高于躯体暴力,其中实施心理暴力为64.0%,实施躯体暴力为32.3%;遭遇心理暴力为71.1%,遭遇躯体暴力为26.6%;目击心理暴力为87.4%,目击躯体暴力为69.3%。人格侮辱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关系攻击,发生率较低的有性骚扰和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与行为和极严重暴力的发生率最低。 (3)男生实施、遭遇、目击心理暴力和实施、目击躯体暴力均显著高于女生,而遭遇躯体暴力方面则无显著性别差异。 (4)初中生实施、遭遇、目击心理暴力和躯体暴力均显著高于高中生。 (5)普通中学学生实施心理暴力和实施、遭遇躯体暴力显著高于重点中学,而遭遇、目击心理暴力和目击躯体暴力不存在学校类型的显著差异。 (6)省会和地市中学学生实施和遭遇心理暴力都显著高于县城,省会中学学生实施和遭遇躯体暴力显著高于地市和县城,省会中学学生目击心理暴力显著高于县城,省会中学学生目击躯体暴力显著高于地市。 结论: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用于测量我国中学生的实施、遭遇和目击暴力行为。男生的暴力行为多于女生,初中生暴力行为多于高中生,普通中学学生的暴力行为多于重点中学学生,省会和地市中学学生的暴力行为多于县城中学学生。
【关键词】:暴力行为 中学生 量表编制 信度 效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5.5;G449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第一章 问题提出15-17
  • 1.1 研究背景15
  • 1.2 研究目的15-16
  • 1.2.1 编制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15-16
  • 1.2.2 调查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与特点16
  • 1.3 研究意义16-17
  • 1.3.1 理论意义16
  • 1.3.2 实践意义16-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25
  • 2.1 概念的界定17-19
  • 2.1.1 暴力17-18
  • 2.1.2 校园暴力与中学生暴力18-19
  • 2.2 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特点19-20
  • 2.2.1 性别特点19-20
  • 2.2.2 年龄特点20
  • 2.3 国内外关于中学生暴力测量的研究20-23
  • 2.3.1 中学生暴力行为的测量20-21
  • 2.3.2 中学生暴力倾向的测量21-22
  • 2.3.3 中学生暴力遭遇和目击暴力情况的测量22-23
  • 2.4 中学生暴力测量问卷存在的问题23-25
  • 2.4.1 问卷编制的视角23
  • 2.4.2 问卷的维度23-24
  • 2.4.3 关注中学生暴力的特点24
  • 2.4.4 观察期24
  • 2.4.5 优化对频率的表述24-25
  • 第三章 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的编制25-32
  • 3.1 研究目的25
  • 3.2 研究方法25-27
  • 3.2.1 被试25-26
  • 3.2.2 研究程序26-27
  • 3.2.3 校标工具27
  • 3.2.4 数据统计27
  • 3.3 研究结果27-30
  • 3.3.1 项目分析27-28
  • 3.3.2 效度分析28-30
  • 3.3.3 信度检验30
  • 3.4 讨论30-31
  • 3.4.1 量表维度30
  • 3.4.2 施测视角30-31
  • 3.4.3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31
  • 3.5 小结31-32
  • 第四章 中学生暴力行为调查研究32-43
  • 4.1 研究目的32
  • 4.2 研究方法32-33
  • 4.2.1 被试32
  • 4.2.2 研究工具32
  • 4.2.3 数据统计32-33
  • 4.3 研究结果33-37
  • 4.3.1 中学生暴力行为的描述性分析33
  • 4.3.2 中学生暴力行为的差异分析33-37
  • 4.4 讨论37-42
  • 4.4.1 实施暴力、遭遇暴力与目击暴力37-38
  • 4.4.2 心理暴力与躯体暴力38
  • 4.4.3 高发中学生暴力38-39
  • 4.4.4 低发中学生暴力39
  • 4.4.5 中学生暴力行为的性别差异39-40
  • 4.4.6 中学生暴力行为的年级差异40-41
  • 4.4.7 中学生暴力行为的学校类型差异41
  • 4.4.8 中学生暴力行为的学校所在地差异41-42
  • 4.5 小结42-43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43-45
  • 5.1 结论43
  • 5.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43-45
  • 5.2.1 研究的不足43-44
  • 5.2.2 未来研究方向44-45
  • 参考文献45-53
  • 附录53-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2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2-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琳;暴力对儿童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1期

2 池桂波;陈海珍;王声ng;;中学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7年03期

3 陈永进;任文华;支愧云;黄平;;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4 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7期

5 彭昊文;;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林勇;王俊杰;曹莉萍;王旭荣;;莫斯里暴力问卷在我国少年罪犯的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7 宋 晔;;校园精神暴力:一种隐性的虐待[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04期

8 余毅震,史俊霞,吴汉荣;直接和间接攻击行为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1期

9 荆春霞,王声ng,陈青山,吴赤蓬,刘国宁;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1期

10 朱v,

本文编号:564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64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7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