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心理学对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优化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社会认知心理学对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优化的启示
【摘要】:个体不同的舆论表达体现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认知,本研究试图从社会认知心理角度获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关于健康向上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路径与方法的更多启示。我们认为大学生在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中体现了独特的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三个加工过程。个性张扬、倾向逆反权威;先入为主,热衷从众跟风;思维定势,喜欢泄愤吐槽是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环境中常见的认知矛盾与偏差。探讨利用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指导议程设置、意见领袖、信息把关等引导机制建设,有助于教育管理者把握网络舆论规律,丰富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视野。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大学党委;中南大学团委;
【关键词】: 社会认知 网络舆论 大学生 校园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课题“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0JDSZ1016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社会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98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克(S.T.Fiske)和泰勒(S.E.Taylor)共同完成了第一本社会认知专著,同年,威尔(Robert S.Wyer)和斯路迩(Thomas K Sruu)出版了《社会认知手册》。区别于对自然信息加工的逻辑过程研究,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习龙;张蓓;;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心理分析[J];理论导报;2011年10期
2 李新民,屈雅红,孙芬地;校园文化与教育管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Z1期
3 徐伟;重视加强校园诚信教育[J];江南论坛;2002年08期
4 李伟;;大学生犯罪心理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杜岸政;;大学生“无聊症候群”特征、成因及调适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陶应勇;;大学生不良心理及疏导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7 董凌波;;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期
8 安旭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9 张予贺;胡圣文;;未就业大学生心理特点——基于访谈研究[J];学理论;2011年20期
10 邓耀彩,,吴薇;新时期大学校园热点及其心理学思考[J];集美航海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军;王晖;施昕强;;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立新;;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评价的研究与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潘曦;;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房超;方晓义;李辉;蔺秀云;;大学生的应对类型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7 李洋;李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8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肖海雁;马存根;;山西大同大学生自尊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志凯;校园失信向谁问责[N];工人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项仙君 实习生 邹海生 黄晓雯 廖恩媚;心理危机干预:校园在行动[N];南方日报;2004年
3 李 茂;遏制校园欺凌:各国自有招[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山西省晋城市教育局 曾军;校园“软环境”建设不容忽视[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教育学博士,日本鸣门教育大学前副校长 佐佐木保行;日本在校园中寻找原因和差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周 彪;今日校园有“几多”[N];中国教师报;2005年
7 万敏 吴亭 许晓林;景观化校园:城市环境的新亮点[N];中国建设报;2003年
8 记者 牛受民 李煦;北京营造良好校园及周边秩序[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董晨 顾德宁;警惕校园中的“软伤害”[N];新华日报;2004年
10 沈宇翔;校园平安立法迫在眉睫[N];浙江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6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山西大学;2003年
4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炜;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精神状态关系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宋洪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超越[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8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丽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65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6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