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生课堂生活的多维呈现
本文关键词:近代学生课堂生活的多维呈现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新式教育的核心部分,近代由不同层次教育所构建的学生课堂生活,既是新式教育逐渐渗透中国教育基本面的起点,同时对新式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由近代学生回忆所构成的课堂生活的多维呈现中,中国教育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变革悄然发生,它在教育史学的意义上,既是生动的学生实践,也是对学生生活史研究的丰富与完善。近代学生课堂生活的自由性和时代变迁的特点,是近代教育改革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近代教育改革在课堂上显示了勃勃的生机,开启了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步伐。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近代学生 课堂生活 教育改革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课题批准号:CAA11010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4.21
【正文快照】: 课堂是学生接受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课堂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场景。课堂生活史是学生生活史的核心源泉,学生生活史是教育活动史的重要源泉,教育活动史是教育史的实践源泉,因此可以说课堂生活史是教育史研究的三重源泉,具有重要的实证研究意义和学术指向价值。近代学生课堂生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亮;;皖南时期项、叶不和的原因再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房列曙;;谁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负责[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3 张继山;张治中赢得中共尊重原因浅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齐芳;齐虎田;;传统和合文化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王卫东;老舍小说侠义情结探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曹国芳;张治中与新疆联合政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王志明;;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变化及其贡献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张秀芬;;中国工农红军成军的探索[J];长白学刊;2008年06期
9 张智丹;;战后国民党的组织危机与内战决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龚春英;朱云平;;论国家政治保卫局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机关中的地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大华;刘鹤;;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范忠程;;抗日战争与湖南社会的演进[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3 马福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沿革概述[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素华;;关于回忆毛泽东的史料述评[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黄宗华;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桂珍;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7 文志勇;民国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毛颖辉;党报民族话语的框架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静萍;论老舍和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思维[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伟娣;《大公报》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D];吉林大学;2011年
3 魏继萍;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4 李亮;抗战初期湖南省政府民众动员研究(1937-1938)[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飞飞;抗战初期长沙文化繁荣对长沙城市文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小强;清至民国玛纳斯地区社会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刘思言;中国武侠文学与日本武士文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刘迅;老舍20-40年代小说幽默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李雪宾;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对美国政策的演变[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杨双;动态顺应框架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找回课堂生活中遗失的自由[J];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01期
2 王海英;课堂生活中的“受教育者”[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15期
3 周健敏,赵风雨;管窥课堂生活——一种社会学的阐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韩传信;;论课堂道德生活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8期
5 彭佳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J];湖南教育(中);2010年08期
6 李姗姗;;教育改革之灯塔——《学会生存》之旨归[J];新教育;2010年12期
7 张忠富;培养创造力是职工教育改革的灵魂[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8 明睛;日本中曾根首相的“教育改革七条设想”[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9 滕健;;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教育改革(摘要)[J];教育探索;1985年02期
10 ;普通教育改革应分步进行[J];湖南教育;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学校与费尔霍普学校之比较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周伟业;;教师网络素养与教育改革调查报告——以艺术教师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4 欧阳军;;网络文化与教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冬梅;郭荣华;陈海云;张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现状与思考[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陈时见;;雷沛鸿教育改革论的宏观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荐;;国际化视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践行友善用脑的思考[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几位专家对教育改革的看法[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10 张淑细;;日本教育督导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宋全政;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天富;科学发展种好教育改革“试验田”[N];重庆日报;2009年
4 张晓晶;期待新一轮教改带来新希望[N];闽西日报;2009年
5 王继红 记者 海涛;五华区教育改革再推新举措[N];昆明日报;2009年
6 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改革与发展业绩喜人[N];新疆日报(汉);2009年
7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陈安丽;一项具有创意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丰捷;2009教育改革与民愿同行[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严志亮;市政协召开委员约谈会共话教育改革和发展[N];金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庆国;“技工荒”再敲教育改革警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6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8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戴一中;台湾师资培育变革与当时社会背景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秦臻;比较视阈中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贺娟;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5 王亚波;论我国经济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效应[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王秀艳;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向岩兵;论经济改革对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玉洁;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勇;邓小平教育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4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7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