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途径——以北京一○一中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15 15:36

  本文关键词: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途径——以北京一○一中学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课程校本化 有效途径


【摘要】:理念的校本化和课程的校本化,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两个基本着力点。前者是观念层面,后者是操作层面。只有解决了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才算是做到了接地气,国家理想的课程才能变成实施的课程。课程管理的校本化、课程目标的校本化、课程顺序的校本化、教材内容的校本化、教学模式的校本化、课程评价的校本化,是校本化实施的基本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收到的效果是,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作者单位】: 北京一○一中学;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 有效途径
【分类号】:G423.07
【正文快照】: 北京一○一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北京市首批市级示范性高中,也是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后首批自主排课和自主会考的实验学校,被评为“北京市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可以说,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壤。从2003年北京市实施高中课改至今,北京一○一中学积极探索国家课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2 李建成;;让国家课程更好地促进师生成长——教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可作为性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辉;孙友林;;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段兆兵;安维武;蔡世宏;;民族地区共享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行动——对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两所中学的调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03期

3 张善鑫;;民族学校课程的多维解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03期

4 张细谦;;体育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意义与目标模式[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廖光华;;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特征与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02期

6 本刊编辑部;;200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7 任善亮;周达章;;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李建成;;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课改新十年背景下的学校课程领导价值追求和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9 华山鹰;童宏保;;构建基于学校改进的校长课程领导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05期

10 王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两个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双莲;;基于“生活教育理论” 探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实施[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标;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秀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凯苹;现阶段中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梳理及案例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大来;高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随玉华;理想与现实[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严志莉;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审议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许萍;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颖;新课程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实施困惑及解决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潘莉莉;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姬兴龙;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友林;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孔凡哲;;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路——来自中小学教科书实验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2 朱福传;张华;;农村中小学英语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平;;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邹淑芳;何云葵;;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边疆民族地区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探析[J];继续教育;2008年05期

3 丛李方;;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10期

4 杨翔;张丽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1期

5 李彦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04期

6 杨道宇;温恒福;;改革开放30年:中国课程领导研究的回顾和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7 邢耀东;鲁正火;罗良进;龚成;李慧桂;;关于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04期

8 王晶莹;;中美科学教师探究教学课程目标达成的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4期

9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9期

10 安国栋;沟通是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J];宁夏教育;2004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淑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聂荣华;;推行新型“双主”模式,推进教育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温照方;姜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探讨[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王同训;;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协作研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唐跃平;唐清安;;网络教学对高等学校教育职能的改变与影响[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6 周志军;李志刚;;关于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7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8 郑锋;;浅谈网络时代的教育与教师素质提高[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9 张传林;;开放教育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10 黄云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增强农村学校实力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章祥云 郭群;加强农民教育的有效途径[N];江西日报;2004年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程方平;教育改革还需深层次的磨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程先国;送教下乡: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师报;2004年

6 许红领;谈转变『学困生』的有效途径[N];新乡日报;2005年

7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8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9 王学东;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10 李群英;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N];贵州民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王红岩;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君;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珍;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雷;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黎兴安;长阳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霍振响;农村远程教育背景中的教师培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胜兰;论校本培训中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小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8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78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b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