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本文关键词: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首倡者,他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值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无疑意义非凡。从培养新民、重视公德、养成尚武精神三个方面分析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具有的教育意涵。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梁启超 国民性改造思想 教育学意涵
【分类号】:G40-092
【正文快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中国向近代化转向的重要时期,也是近代启蒙思潮蓬勃发展的时期。“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国民性的问题,致力于国民性改造和国民理想塑造的人”[1],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当下,正值倡导素质教育时期,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操申斌;近代中国大同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闫春梅;;教育关注儿童可能生活[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许俊莹;;进化论与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吕力;;中西互为体用: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J];比较管理;2010年02期
6 陈帅锋;;“自由”如何舶来?——论1903年密尔On Liberty的两个中译本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2期
7 赵欣华;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8 马卫平;范运祥;;受过良好体育教育人的形象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9 孙国良;;徽商在明清时期艺术市场中的角色[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贾旭东;;范式的转移与意义边界的开放——梁启超五四前后文化思想研究80年[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生与演进[D];西南大学;2011年
7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8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慧娟;《唐律疏议》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林异繁;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应对措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苏燕峰;农村初级中学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薛翠翠;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倩;高等教育需求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民;;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容及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2 石培玲;试论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赵磊;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释读[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4 井维增;梁启超注《桃花扇》得失谈[J];齐鲁学刊;1986年02期
5 华闻;;书讯:《梁启超与护国战争》一书出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苏竞存;梁启超的尚武思想与民族体育的醒觉[J];体育文化导刊;1989年03期
7 徐斌;沙小云;;论梁启超的“善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8 赤真;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读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1期
9 杨宏雨;论梁启超的政府干预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方平;论清末梁启超的国家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6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79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7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