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大学生社交关系从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向中间靠拢演进成为半熟社交关系。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半熟社交关系的运作机制,探讨半熟社交关系存续的时间、空间、关联和动机条件,解释关系强弱变化过程,从关系信任的类型和阶段说明了关系的信任机制。同时还指出半熟社交可能带来的角色调试困境、情感回避、群体的微化和极化等影响。
【作者单位】: 上海金融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关键词】: 大学生 半熟社交 关系 社会心理学
【基金】:2013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D-054)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大学生社交关系的演进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空间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过程。传播史上每一次重要的媒介革命都伴随着社会交往关系的演进。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费孝通所描述的熟人社会已经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1]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特点决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波;;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及其理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吕承文;田东东;;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升级改造[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3 雷利娟;肖君政;;新媒体冲击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嬗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4 白淑英;网上人际信任的建立机制[J];学术交流;2003年03期
5 赵娟娟;;关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分析与思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肖君政;江光荣;;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9期
7 雷利娟;肖君政;;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德育话语权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1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娌燕;;浅谈网络交往的人际信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2 赵保丽;刘昕;康健;;体彩雪炭工程与学校体育场馆实施“资源共享”的研究——以临城县综合健身馆与临城第二中学体育场馆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3 赵丹;;信息社会网络信任建立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4 高丽娜;;职业中专学生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5 陈红艳;;依恋风格、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黄少华;;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许燕;刘莉;;陌生人社会的伦理诉求——基于移情的道德功能视角[J];学理论;2012年35期
8 胡蓉,邓小昭;网络人际交互中的信任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04期
9 高娇;;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简介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10 张丽红;;“信”的现状及其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J];前沿;201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屈勇;去角色互动:赛博空间中陌生人互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
3 余红;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邬心云;日志式个人博客的自我呈现心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刘云喜;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农民就地城市化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龙双喜;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D];吉林大学;2013年
7 谢英香;“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服装网购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李园园;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社会资本获得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余普;“新语丝”网站学术打假的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刘正堂;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文婷;C2C电子商务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其伦理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杨清;小学高年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唐馥馨;网店装修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8 朱京;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孟宪强;中国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前因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李睿;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建军;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几点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2 禹旭才;;高校德育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徐湘荷;;“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J];中国德育;2008年06期
4 曹中海;董慧芳;;现代新媒体影响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泽波;杨雯雯;;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6 曹保山;;陌生人社会的出路——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许俊卿;林惠娜;杨钰;黎琳;;大学生娱乐网络化调查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年04期
8 陈友放;;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9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彭慧蓉,钟涨宝;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分析[J];经济师;2004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月;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资源的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宏宇;宋楚林;;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8期
2 凌悦;;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徐含笑;;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杀态度的关系[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陶金花;田芳;李大鹏;沈艳红;;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陈国海;吴文娟;刘奕彤;;幽默感问卷SHQ-6的初步测试[J];校园心理;2009年05期
6 庄妍;;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延迟满足关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7 陈国海;Rod A.Martin;;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8 黄雨晴;刘璐;王一竹;高峰强;;心理控制源和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汪伦;甘为;;大学生焦虑水平与日常压力、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9期
10 喻静昭;杨渊;胡昌军;;某医专学生生活应激水平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7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李舒蕊;“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10 杨仕进;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80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8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