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心理弹性青少年在挫折情境下的认知特点
本文关键词:不同心理弹性青少年在挫折情境下的认知特点
【摘要】:为探讨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青少年在挫折情境下的认知特点,实验一采用2(心理弹性水平:高、低)×2(词汇:积极、消极)的混合实验设计对40名高中生进行短时记忆再认实验,实验二采用2(心理弹性水平:高、低)×2(图片-词汇:积极、消极)的混合实验设计对40名高中生进行长时记忆联想再认实验。实验一表明,在挫折情境下,高心理弹性组对积极词汇的短时记忆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对消极词汇的成绩;心理弹性水平和词汇性质的交互效应显著。实验二表明,在挫折情境下,高心理弹性组对积极图片—词汇的长时记忆联想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对消极图片—词汇的成绩,低心理弹性组的情况相反;心理弹性水平和图片—词汇性质的交互效应显著。结论:相比低心理弹性者,高心理弹性者在挫折情境下对积极信息有更多的选择偏向,并对积极信息有更多的认知加工,对消极信息有更少的认知加工。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挫折情境 心理弹性 认知特点 青少年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2B076)
【分类号】:G441
【正文快照】: 研究显示,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5.35%-34.48%,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5%-4.0%[1]。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现代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的缺乏,也多少昭示着近二十年的挫折教育劳而无功。因此,深入考察青少年在挫折情境下的心理特点是有意义的。挫折情境是指个体的动机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倩倩;曹枫林;刘佳佳;程培霞;孔箴;李玉丽;董方虹;;多重侵害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其与心理弹性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年08期
2 陶丽草;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小议[J];教书育人;2001年12期
3 张利增;交互性架构下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3期
4 宋庆华;;谈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养成[J];吉林教育;2010年33期
5 马金琥;应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J];山西教育;1999年06期
6 姜建平;谈谈青少年心理卫生指导[J];江苏教育;1997年Z1期
7 程铁刚;挫折是健康之母:青少年心理挫折承受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06期
8 周永平;;论邪教对青少年的心理控制[J];焦作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顾蓓晔;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世界青少年心理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03期
10 王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辽宁教育;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怀国;;论红十字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的帮助[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佐斌;;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谢本珉;;中学生人际关系某些认知特点的调查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童秋萍;唐日新;罗洁琴;;初中学生心理弹性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春兰;关荐;;中学教师心理弹性模型的建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艾娟;;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运红;陈青萍;;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及矫正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伍亚娜;雷雳;;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兴华;;为单亲家庭的青少年营造快乐人生——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慧中;侯玉波;;亲子关系、思维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谋划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N];楚雄日报(汉);2005年
2 李亚杰;“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计划”启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记者 李凝;“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07年
4 熊飞邋李林;郑州“12355”晋升全国试点[N];河南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汪立新 王媛媛 记者 荣肖磊;全省首家县级青少年心理维护中心成立[N];河北日报;2008年
6 柯杨;12355为教师解决心理问题[N];河南日报;2007年
7 本报通讯员 谈晓慧 本报记者 新月;“大学生老师”义教新苏州人子女[N];苏州日报;2010年
8 ;IAD信息时代对青少年的挑战[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9 记者 葛婷婷;杭州18.5%的孩子被心理问题困扰[N];杭州日报;2006年
10 ;广州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身心健康令人忧[N];中国信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白琼英;青少年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向秀英;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淼;心理弹性对高中生挫折情境下记忆特点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贺存;优势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育干预和探索[D];山西大学;2011年
3 孟召敏;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归因风格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杨其其;汶川震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梦迪;青少年心理处境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3年
6 湛守香;对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我;重庆市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邓剑;学生道德心理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93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9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