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分学段朗读教学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18-03-07 08:04
本文选题:小学语文 切入点:分学段 出处:《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朗读学习目标的表述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虽然每个学段的朗读目标在表述上只有细微差别,但仔细推敲表述中的用词可以发现,第一学段朗读的要求旨在鼓励学生开口读,大胆读,“学习”怎样朗读课文,强调体现朗读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要求“用”,目标是使这一学段的学生能够独立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进行朗读;第三学段的目标是让学生把朗读转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三个学段由“学习”到“用”再到“能用”,呈螺旋上升趋势,每个学段各有侧重点,体现出了朗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梯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了解不同学段的朗读教学情况,通过在费县实验小学、费县马庄镇中心小学、费县田庄镇中心小学发放教师和学生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呈反比,三个学段的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而对朗读的重视程度逐渐升高;二是不同学段的学生朗读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第一学段学生的朗读在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朗读目标的达成度上均低于第二和第三学段;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组织与指导存在着泛化现象。很多教师能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不大,朗读要求不明确,不具体,指导无针对性,无导向性,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效果甚微;四是教师对朗读目标理解不深刻,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不分学段,不分年级,朗读方法单一。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教师必须重视朗读,真读实练;设计分学段目标,循序渐进;整体贯穿“义情思”,且各有所重;树立总目标意识,以读促学。本论文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心理规律,依据学生的朗读发展水平设计分学段朗读教学。一二年级为学读段,义情思结合中重“义”;三四年级为会读段,义情思结合中重“情”;五六年级为好读段,义情思结合中重“思”。针对不同学段有针对性地着重探析某种朗读方法,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朗读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综合使用。最后针对“学读”“会读”“好读”三个阶段,分别列举名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其教学过程中的精华,为朗读教学的方法探析提供佐证。
[Abstract]:鏈楄鏁欏鏄槄璇绘暀瀛︾殑閲嶈缁勬垚閮ㄥ垎,鏄鏂囨暀瀛﹀繀涓嶅彲灏戠殑鏁欏鏂瑰紡涔嬩竴.<涔夊姟鏁欒偛璇枃璇剧▼鏍囧噯(2011鐗,
本文编号:1578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157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