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同辈群体压力与城镇小学生补习——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调查

发布时间:2018-05-05 09:49

  本文选题:补习 + 社会经济地位 ; 参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补习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东亚国家和地区更为普遍。补习现象治理的基础之一是充分理解家长及其子女选择补习的内在机制。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补习是城镇小学生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69.6%的小学生参与补习;小学阶段的补习主要为培优型。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其子女参与补习的可能性越大。在家长普遍高教育期待的背景下,教育期待对于小学生的补习选择没有产生影响;而家长的同辈群体压力却显著影响了其子女的补习选择。家长同辈群体压力的显著性一方面说明家长在子女的补习选择中可能并非完全理性,另一方面说明非正式的家长网络对家长影响的有效性。
[Abstract]:Tutor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ll over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s. One of the foundations of remedial treatment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to choose tutoring. Based on the sampling data of primary school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his paper finds that: 69.6%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cities and towns are required b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69.6% of them are engaged in supplementary study. Families with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children in remedial clas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arents' general high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has no effect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emedial choice, while the peer group pressure of parents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ir children's remedial choice. The significance of peer group pressure on the one hand indicates that parents may not be completely rational in their children's remedial choice on the other hand explain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l parent network on parents' influenc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社会分层视角下城市教育补习行为选择研究(11YJC88000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大众儿童观的社会阶层比较研究”(EHA110361) 赵修平基金会
【分类号】:G6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年01期

2 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3 张羽;黄振中;李曼丽;;北京“坑班”式择校及其对基础教育生态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02期

4 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2期

5 彭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J];中小学管理;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 陈全功;;补习教育的地域延展及其社会效应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3 袁连生;;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特征与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曾晓东;龙怡;;对补习教育体系的争论及其政策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5 李智会;;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影子教育的价值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02期

6 成刚;;我国民办教育产业战略研究——基于境外上市教育机构的SWOT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02期

7 张海霞;;补习教育师资问题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9期

8 杨洪亮;何晓宇;;消减课外补习影响公平的政策构想——基于多维视角[J];才智;2013年19期

9 许敏;;美国中产阶级“协作培养”家庭教育方式的伦理风险[J];道德与文明;2014年01期

10 赵晓林;;对补习教育过热现象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薛海平;;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实证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亚伟;赵卫亚;;从分层模型视角看我国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俊婷;公平名义下的求索: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投入过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朱亚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操慧;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和改善设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哲;太原市城乡居民教育支出探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许美玲;中小学校外辅导市场现状调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珊;南京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鸿霞;城市初中生教育补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薛希玲;从众:小学生培优热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洁;义务教育阶段补习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一子;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普通高中教育选择因素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彭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虹斌;;择校权实现的差序格局[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2 孙彩虹;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差异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年01期

3 谢丽玲;课外补习: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措施——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外补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4 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5 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8期

6 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研究;2009年01期

7 孙彩虹;从家庭教育消费特点看激发重庆居民教育消费的着力点[J];经济师;2003年07期

8 钱国英;唐丽静;;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深圳的调查[J];教育财会研究;2009年03期

9 李红伟;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0年04期

10 钟宇平,雷万鹏;公平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财政政策[J];教育与经济;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海平;;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实证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惠成;;试论小学班级中的同辈群体及其引导[J];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鲁照斌;赵红;;小学中高年级同辈群体调查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姚进凤;;同辈群体与大学生的社会化[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2期

4 梁丽;赵永凤;;同辈群体对高中学业不良学生转化的消极影响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4期

5 张家军;;论学生同辈群体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1期

6 姚进凤;李志德;;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构成、影响与教育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7 刘俊峰;;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辅导员工作范式优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8 甘红缨;苏焕;;中小学生同辈群体压力的引导[J];教学与管理;2011年33期

9 黄泽龙;卢静;;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影响的调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年06期

10 赵浴宇;蒋玉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同辈群体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溢洋;;论利用阳光体育促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潘厚云(作者单位: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试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N];安徽经济报;2006年

2 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中心 钱道赓;“三重社会”影响下的考场舞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娄晓祯;关注“同辈群体”,社工服务一个都不能少[N];中国社会报;2007年

4 周龙;新生代农民工:被城乡双向边缘化[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尹松健;社会公益不是时尚[N];大众科技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定琴;中职生同辈群体交往问题及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月云;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余芳;同辈群体与“90后”大学生成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梁丽;高中学业不良学生转化过程中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乔玲;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同辈群体的特征及学校教育管理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昊燕;同辈群体在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社会化中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江秀刚;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同辈群体交往对其成长的影响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文娟;流动儿童同辈群体社会支持的探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吕如敏;西北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校同辈群体交往过程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郭玉祺;聋校初中生同辈群体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7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1847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