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中芬小学母语写作的课程标准比较

发布时间:2020-06-03 06:05
【摘要】:中国的基础教育的成就在教育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普遍表现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写作而言,国内小学阶段提倡一定的练习量,要求学生掌握记叙文等文体的写作要素,并为下一阶段打下基础;芬兰基础教育阶段,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思维表达,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生活中需要的常用文体,同时,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注重逻辑推演。随着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修订即将开始,笔者期望通过对于芬兰写作教学的介绍,为国内语文写作课程标准提供借鉴,为丰富小学母语写作训练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提升母语写作的综合能力提供启示。通过分析中国、芬兰母语写作课程标准,发现写作模式上,中国侧重写作前的积累,芬兰注重写作思维的培养;写作目的上,中国和芬兰都注重语言的工具性、社会性,注重自我表达和交际;写作速度与数量方面,中国注重一定练习量的积淀,芬兰注重能力习得本身;写作文体上,中国偏向以记叙文为主的描述性文章,芬兰注重多文体并用;写作反馈上,中国倾向于以教师批改为主的批改模式,芬兰注重以学生互批为主的批改模式;写作工具上,中国使用传统写作工具,芬兰借助键盘写作的选择。
【图文】:

总目标,母语,课程标准,中国语文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养爱国主义信念为最终目的。芬兰以习得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节 母语课程总目标一、2011 版中国语文课程总目标对中国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总目标表述的非常详细,共有十条,将近 500字,依类划分,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

母语,课程标准,总目标,芬兰


图 4-2 2014 版芬兰母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三、中芬母语课程总目标比较两国总目标相似之处:两个国家都注意到了多媒体的作用,都鼓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使用多媒体。而非拒绝多媒体运用到母语课程教学中。两个国家都意识到母语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表达。清楚、准确地表达心理的想法,流利的与他人交流沟通,,维系情感。并且也都认同母语课程的学习是端正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感受本国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自我修养的最好契机。做一个有责任心、懂道理、有担当的本国国民。两国总目标存在以下一些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莲;;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改革[J];语文建设;2015年33期

2 施艳;;为写作插一根攀爬藤——“语言模因论”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5年08期

3 魏小娜;;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逻辑起点、内容要素和文本表达[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8期

4 詹慧佳;刘昌;沈汪兵;;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02期

5 郭海萍;;中澳小学母语课程标准关于目标与内容标准的比较[J];教学与管理;2015年02期

6 王伟;;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11期

7 雷浩;田澜;;我国小学写作教学模式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16期

8 刘坚;;新世纪课程变革:亲历者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4期

9 陈正喜;;从读者意识管窥学生写作失真现象[J];语文建设;2013年16期

10 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殷琳;;中英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结构比较[A];当代教育评论2014(第1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南;中日初中母语新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

2 汪晓慧;上海与马萨诸塞州母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董雪洁;中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欢;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5 朱莹;中韩小学现行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时文华;中国与新西兰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7 段雯晴;中、加(不列颠省)小学母语现行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徐美芳;中日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比较[D];扬州大学;2015年

9 王莹;中英小学母语作文教学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戴滢;中美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94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694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