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家校合作困境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06:24
  近几十年来,家校合作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家庭与学校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两个重要载体,共同承担着培养优质人才的任务。小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开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特殊性使其更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实现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但我国小学的家校合作正处于摸索阶段,各方面发展得还不够成熟,正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民族多元,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存在着一定差异,家校合作更应该思考如何实现本土化实践和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L小学家校合作的具体困境是什么,有哪些原因造成,并根据L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旨在开发其家校间教育的最大合力。本研究对本领域研究经验的积累、研究视野的拓宽及理论基础的深化,以及构建我国家校合作本土化实践体系具有一定意义。为了深入分析个案在家校合作中的具体困境,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并选择了L小学作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前期查阅了本领域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结合有关专家的一些建议,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运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对L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以学校为主场...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小学家校合作困境的个案研究


研究思路

家长,资料,小学,家校合作


L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31图2家长开放日资料图(4)家校合作的特色活动L小学还举办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家校合作活动,如学校每天中午的营养餐、“家校警保平安”、“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家长义工活动等。L小学开展营养午餐的目的主要旨在中午可以减轻工作繁忙的家长接送孩子、做饭的压力,学校专门提供营养午餐和午休时间。由于我国小学教育按片区就近就读原则,L小学位于某刚发展不久的经开区,大多学生家长背景复杂,大多为拆迁、进城务工、个体人员,平时孩子的接送都是家里老人负责,家庭方面实在难以胜任午间接送、做饭、安全等任务,学校考虑到这一点,特别在迁入新校区后就正式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了营养午餐和学生的午休托管服务。营养午餐由专业的营养师按照适合7-12岁儿童的生长发育订制的食谱,学校食堂每周更换一次食谱,食谱公布在公告栏。学校方面十分重视营养午餐的家长参与部分,赋予全体家长都可以对营养午餐进行监督、提建议的权利,家长可以在开放日时对营养午餐进行询价、试餐。家长提出的建议由各班家委会或班主任进行收集整理,交由学校专门设立的管理部门——营养办进行最

资料,家长,学生,学校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终的讨论、决策。午休托管由每班任课教师自行排班,轮流负责,每日中午每班一名教师负责看管学生趴在教室桌子上进行简单午休,同时要求家长为学生准备小被子、外套、枕头的物品。L小学开展的“家校警保平安”活动一般是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或上下学高峰时,校门口车辆激增,影响交通,安排学校派出教职工、每年级家长和学生派出志愿者,共同和交警一起协调校门口及周围交通情况。L小学还成立了“家校警”交通安全护航队。并在活动的启动仪式上邀请到了宜宾市交通管理支队临港五大队的教导员对学生和家长教职工志愿者们进行了专业的指导培训,并随即进行实战演练。学生、家长和学校派出的代表主要负责在校门口指挥交通;以班为单位,对各班级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宣讲;带领学生排队出校门,确保每一个儿童平安送到来接送学生的家长手上等任务。该活动和“家校警”交通安全护航队的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希望能增强L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改善学生上学、放学时段的交通秩序,使学生的出行安全得到保障;同时,也希望通过开展“家校警”联动,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交通安全氛围,努力为该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图3“家校警保平安”活动资料图L小学开展的“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主题家长义工是为了进一步营造文明社会、文明校园氛围,促进和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优势,强化教育实践,凸显家长义工的积极作用,于2019年11月中旬举办为期10天的义工性质的活动。学校对家长参与本次活动做出了具体部署,截取部分片段如下:


本文编号:2970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970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d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