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现代教学论视野下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01:07

  本文关键词:现代教学论视野下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从现代教学论的视角观照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选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四处对丁老师“读写结合”教学这座“富矿”进行探析、开采、提炼,以期形成对“读写结合”教学经验的理性认识并有益于当下的语文教学。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现代教学论的视角揭示语文教学目标本质,探讨其分类,确定其核心;详细分析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目标体系、课时教学目标,从中析出“读写结合”教学目标的实质与核心并概括、评议其教学目标设置及表述的特点。其次,从现代教学论之“以学的内容定教的内容”出发,对语文教学内容、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详细阐述其确定依据,借助“读写结合”目标体系的指引和典型教例的分析,概观和扫描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并作出评价。再次,运用现代教学论的学习过程观观照“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对丁老师的几种典型“读写结合”教学过程细细梳理,详加分析,表明认识;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然后,借助现代教学论分析“读写结合”教学所需条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丁老师提供了哪些外在条件——选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并对其方法的合情(合乎学情)性、合理(合乎学理)性进行评析。最后,回顾、盘点本论题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一线教学带来些许启示或帮助;补充说明丁老师教学成功的根本原因;文末作出深刻反思,指出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总之,丁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在现代教学论看来,其中的实质、理据、奥妙等等都是可以“言说”的,其意义并不抽象,其价值是可以推到前台的。通过理论观照和指引,我们不仅能看到“实践”的“践”(做了什么)又能看到“实践”的“实”(实质何在)。通过实践的“稀释”和回应,我们也能看到理论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现代教学论 丁有宽 读写结合 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9
  • (一)研究缘起10-11
  • (二)文献综述11-15
  • 1.“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综述11-13
  •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综述13-15
  • (三)现代教学论与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15-17
  • 1.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15
  •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15-16
  • 3.现代教学论与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的关系16-17
  •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17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17-19
  • 1.有利于深化对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的认识17
  • 2.有利于借鉴和吸收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经验17-18
  • 3.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沟通18-19
  • 一、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目标分析19-27
  • (一)现代教学论的语文教学目标观19-22
  • 1.语文教学目标的本质19
  • 2.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19-21
  • 3.语文教学目标的核心21-22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目标分析22-24
  • 1.“读写结合”教学目标体系分析22-23
  • 2.“读写结合”课时教学目标分析23-24
  • (三)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目标设置和表述的特点24-26
  • 1.教学目标设置方面24-25
  • 2.教学目标陈述方面25-26
  • 本章小结26-27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分析27-39
  • (一)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及其确定的依据27-32
  • 1.现代教学论的语文教学内容观27-28
  •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28
  • 3.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28-32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分析32-38
  • 1.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的构成32-37
  •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评价37-38
  • 本章小结38-39
  • 三、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过程分析39-51
  • (一)现代教学论的“读写结合”学习过程观39-42
  • 1.阅读过程39-41
  • 2.写作过程41
  • 3.读写结合过程41-42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过程解析42-48
  • 1.阅读、观察、思考、表达一体化42-43
  • 2.读写同步,,读、仿、写三步转换43
  • 3.读写结合五(六)步系列训练43-44
  • 4.单元分组导练44-46
  • 5.精读课文课堂教学过程46-48
  • (三)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过程的特点48-50
  • 1.“读写结合”教学全程体现两大统一48-50
  • 2.“读写结合”课时教学过程体现三大特点50
  • 本章小结50-51
  • 四、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分析51-61
  • (一)现代教学论的“读写结合”学习条件观51-53
  • 1.阅读理解的条件51-52
  • 2.有效写作的条件52-53
  • 3.“读写结合”的条件53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评析53-60
  • 1.从各类语文知识学习的角度评析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53-57
  • 2.从各项读写技能训练的角度评析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57-60
  • 本章小结60-61
  • 五、回顾与展望61-67
  • (一)关于读写结合61-62
  • (二)关于语文教学62-65
  • 1.语文教学目标方面62
  • 2.语文教学内容方面62-63
  • 3.语文教学过程方面63
  • 4.语文教学方法方面63-65
  • (三)必要的补充65
  • (四)研究反思及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72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安;论中国语言文字教学读写结合之演进[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张本奎;;如何把握读写结合的“点”[J];成才;2004年12期

3 李纯德;;“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11期

4 周雁翎;;立足课内 植根课外 读写结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10期

5 刘晓燕;;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1期

6 李云珠;;读写结合,用好教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7期

7 李本友;;中美两国读写结合路径建构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10期

8 刘云忠,任秀荣;读写结合中的读、背、抄、写[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年05期

9 潘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指导学生读写结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12期

10 张悦;;论中国语言文字教学读写结合之演进[J];青春岁月;201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钟明洁;;读写结合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2 刘萍;;读写结合与讲练结合之我见[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3 章艳林;;关于一堂好的阅读课的几点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徐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语文新课程读写结合实践探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李r

本文编号:408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408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