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县域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模式分析:外援型与内生型

发布时间:2018-02-02 04:20

  本文关键词: 城乡教师 均衡发展 外援型 内生型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乡教师均衡发展,存在"外援型"与"内生型"两种模式。其中外援型主要指新教师的引入、不合格教师退出、教师全员流动和弱势补偿四种方式;内生型主要指教师精神自治、教师合作探究和校本培训三种方式。目前的问题是:外援型遭遇传统人事制度的掣肘,内生型遭遇乡村教师主体性和特殊性被遮蔽,两者之间缺乏融通机制且均无法律保障。实现两者的融通,在价值取向上,须坚持自由流动、机会平等、主体意识和对话交流之理;在具体措施上,须采取轮岗、厚生、补偿、对话、立法诸法。
[Abstract]:There are two modes of "foreign aid" and "endogenous" i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which foreign aid mainly refer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achers, the withdrawal of unqualified teachers, the flow of all teachers and the compensation of weakness. Endogenous type mainly refers to teachers' spiritual autonomy, teachers' cooperative exploration and school-based training. The current problem is that the foreign aid type is constr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system. The endogenous type encounters the rural teachers' subjectivity and particularity being obscured, and there is no mechanism and no legal guarantee between the two.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we must adhere to the free flow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specific measures, must take rotation, health care, compensation, dialogue, legislation and other law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基金项目(11ZDB056)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城乡教师发展的均衡,大致存在“外援型”和“内生型”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均存在一定优势,一定程度上为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但二者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相互割裂,且缺乏法律依据,治标不治本。本文试图深入反思两种模式,揭示其长期存在却无法推广深入的症结,提出两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兴梅;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2 高天明,刘良斌,高志清;论教师生涯及专业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昌善,唐松林;我国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建设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 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5 唐松林;;城乡教师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6 刘欣;;教育政策应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张锦华;;教育溢出、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外部性视角下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8 唐松林;聂英栋;;超编与缺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10期

9 范诚梅;龙洋;;对建立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年07期

10 郑宇红;;教师主体性缺失的现状与原因分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泽滨;;促进农村教师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2 都晓娟;;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管理——从教师资格制度局限性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张宏军;;弱势群体“教育致贫”及其规制[J];长白学刊;2010年02期

4 姜艳;;论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合作对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机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昕;冯文全;;基于教育公平的县域教师流动机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6 王双全;;教师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孟祥财;叶阿忠;;知识外部性、研究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理论分析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9期

8 彭曼;;从哲学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叶红英;;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补充政策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3期

10 杨家安;王艺霏;张德成;;关于城乡美术教师交流机制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宏钰;;在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雷芳;;义务教育城乡交流教师的行为选择及其管理[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源源;义务教育教师职业城乡分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云萍;审美与审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于兰;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陆敏;中学英语教师校本合作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卫安;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制度的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从我国城乡差异看音乐教育公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鹏;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海琼;基于溢出效应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郑彩华;高中化学课堂师生对话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怡;推进幼儿园教师合作的管理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爱军;构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校本研究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华成;红瑶地区乡镇内教师支教工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黄娟;小学教师教科书研究的策略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智华;中等职业学校和谐课堂的构建与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翠航;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 谌启标;美国教师教育的制度变迁与改革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3 温忠麟,李玉辉;英国师范教育课程的职业有效性审定[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4 许美德,查强;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5 王本陆;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5期

7 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价值追求的政策表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8 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谢安邦,唐玉光,荀渊,母小勇,孟洁;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9 易红郡;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认定制度,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10 朱旭东;试论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蓓;;对职前教师实行“师役制”解决城乡教师失衡问题[J];教育探索;2006年07期

2 罗志华;;城乡教师流动现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3 马用民;;均衡城乡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师水平的新思路[J];农业经济;2007年09期

4 唐松林;;城乡教师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5 陈坚;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Z1期

6 贾建国;;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制约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11期

7 贾建国;;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创建的制度阻力探析[J];教育科学;2009年05期

8 王鑫;;我国城乡教师报酬问题分析与对策[J];浙江金融;2010年06期

9 蒲敏簪;;西北贫困地区城乡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何孔潮;;城乡教师流动的理性审视[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邬志辉;;城乡教师流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决定机制[A];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的理论视野与实践模式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C];2012年

2 冯文全;夏茂林;;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 叶祥元;多种形式促进城乡教师融合共建[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宋武利;均衡城乡教师配置 大安打出“组合拳”[N];自贡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于国宁;镇江:城乡教师手拉手 名师录像进乡村[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记者  宁新路 通讯员  王力;茌平城乡教师同工同酬[N];中国财经报;2006年

5 匡丽琴;应平等对待城乡教师[N];中国教师报;2007年

6 平静;郑州848名城乡教师换岗任教[N];中国人事报;2007年

7 记者 祖莹 见习记者 范立华 通讯员 康希福;德城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标准[N];德州日报;2007年

8 记者 刘杨;城乡教师“手拉手”助教帮扶[N];盘锦日报;2006年

9 宋学春;青岛城乡教师同工同酬[N];人民日报;2007年

10 谢卫群;让城乡教师共享阳光[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文琴;中东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2 滕晓;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实施现状及对策构建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贺桂芳;教育均衡背景下城乡教师合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4 许发梅;论城乡教师流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先凤;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季青;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杨薇薇;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实现城乡教师教研互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蒲敏簪;西北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流动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83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83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