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甘肃省回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07:46

  本文关键词: 心理健康 生活事件 中小学生 少数民族地区 出处:《中国健康教育》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回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306名农村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测量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事件,MHT总分65分认定存在心理障碍。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女生的恐怖倾向高于男生[(4.3±2.5)vs(3.6±2.4),P0.05],汉族学生的学习焦虑高于少数民族学生[(8.4±2.5)vs(7.7±2.3),P0.05],小学生的恐怖倾向高于初中学生[(4.2±2.4)vs(3.6±2.4),P0.05];父母都外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状况和恐怖倾向高于父母无外出和父母1人在家的学生(P0.01);父母都外出学生的自责倾向高于父母无外出的学生[(5.8±2.1)vs(5.0±2.2),P0.05];与父母感情亲密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低于与父母感情很淡的学生[(39.3±12.2)vs(48.8±5.8),P0.05];与父母感情亲密学生的孤独倾向低于感情很淡和一般的学生(P0.01);与父母感情亲密和一般学生的身体症状得分低于感情很淡的学生(P0.01);相关分析表明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MHT总分与ASLEC总分及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因子分呈正相关(r=0.15~0.2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外出多(χ2=0.188,P0.01)、与父母感情淡漠(χ2=-0.133,P0.05)和负性生活事件中健康适应刺激量高(χ2=0.217,P0.01)的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MHT得分越高。结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良好,非留守的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该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与父母的外出情况、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fe events. Methods 306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Gansu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life events were measured by mental health diagnostic test (MHT) and adolescent life events scale (ASLEC). The total score of MHT was 65.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 rat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as 1.31. The phobic tendency of girl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The learning anxiety of Han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ority students (P 0.05). [The phobic tenden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 0.05). [4.2 卤2.4 vs 3.6 卤2.4 (P0.05); The total scores of mental health, anxiety, loneliness, physical condition and phobic tendency of both par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tudents without parents and one parent at home (P 0.01). Students whose parents both go out have a higher tendency to blame themselves than students whose parents do not go out. [The total score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close to their par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who had very weak feelings with their parents. [(39.3 卤12.2) vs 48.8 卤5.8 (P0.05); The loneliness tendency of the students close to their par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rdinary students. The scores of physical symptoms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close to their parents and whose feelings are very weak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students with weak feelings (P0.01).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core of MH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ASLEC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inority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and the score of health adaptation fact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0.150.22. P0.01;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arents went out more often (蠂 2 = 0.188) and had little affection with their parents (蠂 ~ 2 ~ (-0.133)). P0.05) and the amount of healthy adaptation stimuli in negative life events were high (蠂 2 + 0.217). The higher the MHT scor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is, the higher the score of P0.01 is.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inority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is good as a whol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non-left-behind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eft-behind students.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area may be similar to that of their parents' going out. It is rela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the amount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武警特种警察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1XMZ0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XJA710003) 甘肃农业大学盛彤笙科技创新基金(GSAU-STS-1411)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4]GHB0270)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社会的关注。不少学者从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1-4]。然而对甘肃省回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不多。另外现有的对其他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多是采用整体分层的方式进行取样,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吴昊;中学生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陆克珠;陈立民;胡卓生;;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王丽;;中小学生焦虑状况与父母期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4 徐惠萍;余秋梅;王荔;;昆明城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胡婷婷;陈友庆;;舟曲灾区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9期

6 罗伟;;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10期

7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8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加干;;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2 邓晰隆;陈娟;;农村劳动力低市场化流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秦秀清;曾菁;;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4 刘强;;农村留守幼儿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5 吴贝贝;曹召伦;何成森;;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农村留守学生抑郁倾向的干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6 于鸿雁;;留守儿童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陈亚囡;王颖;;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张海芹;;农村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及相关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何智明;杜学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升,陶芳标;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2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翠梅;;江西省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研究[J];才智;2009年31期

5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曾转萍,徐伊,邝燕欢;对应分析方法在精神障碍资料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年04期

8 郑敏;;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的新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傅文第;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及主要方法[J];黑龙江教育;2001年Z2期

10 张志英;“留守幼儿”的孤僻心理[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琳;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2 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12期

3 黄锟,陶芳标,高茗,李光友;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1期

4 黄雪竹;郭兰婷;唐光政;;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3期

5 荆怀福;;师范学院特困生幸福感认识成分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4期

6 赵久波;张小远;;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发生的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7 许丽华;原玉珍;;高职医科学生生活事件发生的特点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年04期

8 张杰;李宁;;自杀死亡女性婚恋生活事件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9期

9 赵慧敏;;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对情感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10 李月;;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末;杨鑫辉;刘燕;;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翠翠;刘衍玲;刘传星;;国内生活事件的研究述评[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郑璐璐;孙晓军;魏华;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自我隐瞒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周宗奎;燕路遥;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浩;董妍;俞国良;;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消极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姚梅玲;赵悦淑;靳彦琴;;父母职业对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影响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9 林筱念;张永欣;张笑容;谷传华;田梦潇;;护理专业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韧性、自信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翟紫艳;魏华;郑璐璐;何青青;;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韧性的中介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阳;微小精神创伤不容忽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2 副主任医师 吕国梁;心理致病的三要素[N];中国老年报;2002年

3 赵飞;良好的情绪 健康的基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毕锦云 陈根;谨防“心理危机”[N];甘肃日报;2001年

5 孙时进 刘佳琛;社会压力之下的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郑坚 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恶性肿瘤致病的情志因素(上)[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7 王文;男性健康只是男“性”健康吗[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 袁浩龙;情绪的“零存整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北京安定医院教授 蔡焯基;丧失感 威胁感 不安全感——致病[N];北京日报;2001年

10 刘华;家有“寄居老人”怎么办[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丽华;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风险以及弹性恢复[D];中南大学;2014年

2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红政;陆军新兵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位东涛;生活事件与神经质影响焦虑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陈健;自悯影响无望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亭亭;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万铮;生活事件对已婚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蒋燕宾;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莎莎;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志标;广州大学生生活事件问卷的编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亚杰;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雅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学习压力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孙志鹏;高校毕业生生活事件问卷的编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84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84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