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知识女性就业状况研究
本文选题:知识女性 切入点:就业状况 出处:《教育评论》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知识女性职业发端于鸦片战争后,自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女性就业领域不断拓宽,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女性开始争取职业平等权与参政权,最终获得法律层面的认可。但其就业存在人数少、层次低、待遇低等问题,原因在于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阻碍。
[Abstract]:After the Opium War, the occupation of educated women began to expand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intellectual women began to strive for the right to equality of occup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power.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employment, such as low number, low level and low treatment, because of the common obstacles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ety, family and themselves.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927-1937)”(编号14BZS124) 吉林省2013年度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1927-1937)”(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149号)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黎萍;中国近代妇女职业的起源[J];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父权秩序的倾覆[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3 陈文联;;关于《新青年》对妇女问题探索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4 汪青云;;清代女性词人自我形象的重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陈虎东;;中国词者皆为男,中国词性皆为雄——中国词作男性性别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赵雪沛;;从清中叶浙江女词人的创作看女性词特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陈会林;;人情:传统司法适用民间法的进路——基于涉及“招夫养子”习俗之诉讼中批词与判词的考察[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8 朱旭;;《醒世姻缘传》中的诞生礼俗研究[J];沧桑;2008年01期
9 邓伟龙;陈枫;;李少红:中国女性主义影视研究的一个标本——李少红及其影视女性主义解读之一[J];创新;2011年03期
10 周峨;;班昭《女诫》再解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璇;;论中国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地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静;;陈衡哲之三进四川——兼论《川行琐记》事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3 陈芳琴;;从强奸罪的立法原意再谈“婚内无奸”[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3辑)[C];2008年
4 余华;;宋代妇女再婚情况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9年第1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卓惠萍;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张玲;战争、国家与女性:抗战时期宋美龄的妇女动员[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跃;在传统与现代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永利;浅论朱淑真其人其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黎明;《隋唐演义》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D];南昌大学;2010年
8 彭兰花;清代江西闺秀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朝霞;三坊七巷文化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薇,杨桂香;当代知识女性的人生追求[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王芬英,冯胜花;与时俱进:知识女性应对挑战的时代强音[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叶艳枫,乔凡英,吴玉华,丁玲,朱采萍;厦门知识女性调查报告与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01期
4 高伟云;高校知识女性持续发展的障碍及其对策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祖芳宏;浅谈高校知识女性的双重角色价值[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刘孝群,刘凤英;浅析当代知识女性的发展障碍及其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马春花;爱情与革命的抉择——论“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知识女性“成长/改造”模式[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薛慧芳;;知识女性成才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1期
9 刘心力;;论“五四”时期中国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段继红;;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清代知识女性对理想婚姻的设想[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小敏;许雁雁;高俊;;年青知识女性择业就业及职业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乔晶晶;;论《直觉》中知识女性的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衡彩霞;;高校知识女性的发展价值选择与引领[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淑贞;;试论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事业与爱情[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赵伟;;北京地区信教群体中的知识女性[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丁嘉莉;;《红发卡》创作小结[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7 张莉;;过江[A];2004年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全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奖论文集[C];2004年
8 丁国兴;;浅论茅盾小说创作中的“非时代女性”形象[A];茅盾研究(第九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穗妇宣;64%中老年知识女性感觉生活幸福[N];广东科技报;2008年
2 李宁(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党校人口研究所);当代知识女性在促进家庭和谐中的作用[N];中国人口报;2006年
3 黄建华;压力大令知识女性怀孕难[N];大众卫生报;2007年
4 记者 黄晓红邋省电台记者 章炜;省女知识分子联谊会换届[N];安徽日报;2007年
5 市第六中学 董俊彦;立足岗位 做新时代的知识女性[N];衡水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粲 通讯员 阚月华;提高自身素质塑造知识女性新形象[N];济宁日报;2009年
7 新华社记者 王阿敏;知识女性:当心34岁就“更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本报记者 蔡双喜;不懈探寻知识女性发展之路[N];中国妇女报;2012年
9 杜巍巍;知识女性及早预防健忘症[N];健康时报;2007年
10 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追寻均衡与公平:中国女教师发展报告[N];中国妇女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跃华;知识女性的愿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翠环;当代我国转型期知识女性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2 郭立军;中国传统性文化对当代知识女性性心理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明秀;迈向“自由”的艰难步履——论“五四”女作家笔下知识女性的情智冲突[D];安徽大学;2003年
4 王爽;民国时期新知识女性与传统婚恋思想的抗争[D];吉林大学;2008年
5 贾文秀;荆棘丛中的奇葩绽放[D];渤海大学;2012年
6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邓桂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现代知识女性的角色选择[D];广西大学;2007年
8 夏涛;唐宋时期知识女性的文化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闫剑婷;高校知识女性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胡佳佳;透过“娜拉”看近代知识女性的现实困境[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10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1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