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隐蔽课程视角下的文具探析

发布时间:2018-05-11 08:05

  本文选题:文具 + 隐蔽课程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19期


【摘要】:文具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从隐蔽课程的视角来看,文具在以直接的方式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同时,还以潜隐的形式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是围绕在学生周围的物质性隐蔽课程之一。目前,文具的玩具化、高档化、自动化、安全性以及道德和文化负载等方面对学生有着潜隐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文具这一隐蔽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正面作用,文具的生产者应注重文具的安全性以及道德和文化负载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应肩负起对文具产品的监督检查责任,家长和学校应该适度干预,并进行正确引导。
[Abstract]:Statione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dden curriculum, stationery exerts its basic function in a direct wa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exerts a latent influence on students' body and mind in the form of hidden form, which is one of the material hidden courses around th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toy, high-grade, automation, safety and moral and cultural load of stationery have a hidden impact on student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stationery as a hidden cour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producers of stationer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of stationer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oral and cultural load, and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pervising and inspecting stationery products. Parents and schools should intervene appropriately and guide them correctly.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吉林省“十二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B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建斌;;慎防文具“进化”导致能力“退化”[J];父母必读;199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余华银;宋马林;;互动式教学:培养统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段兆兵;;双向适应:渐进式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肖迎春;;试析隐蔽课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王君秋;李祥文;;展望工业设计发展趋势之产品设计语义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7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卓江华;;如何创造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9 李丹;;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10 贺佩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3 汤玉梅;;浅谈数字博物馆的体验设计[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4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理;刘静;肖畅;;创新设计中的情趣化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周红宇;许开强;;关注生活探析设计创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李春富;吴磊;;科技展示创意产业之思维与方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曹瑞忻;;论艺术设计教育中“社会情商”的培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赖茂生;麦晓华;;面向使用过程的社交网站用户体验研究[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oral】[C];2011年

10 储琼;;利用海洋水族馆科普资源开发科技教育课程的探索[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进;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珍;高中语文阅读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艳;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施俊天;高师本科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鲍伟;我校“课内外一体化”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洁静;流行歌曲: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祥云,徐立军;国外的“隐蔽课程”研究[J];中医教育;2003年02期

2 陈连珍;体育隐蔽课程资源的开发机理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罗宏忱;校园隐蔽课程资源初步开发[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 董海瑛,万学红;高校隐蔽课程研究的方向[J];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5 肖成兵;试论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姜海银,宋元平;新课程背景下体育隐蔽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03期

7 张真美;浅析体育隐蔽课程与显露课程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0期

8 房斌;;关于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论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王娟娟;;浅议体育隐蔽课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晓光;;体育隐蔽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唐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贺新奇;;论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奚建华;唐雪梅;;试论体育隐蔽课程的主要载体[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3 王岩;姚蕾;郭海霞;;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对学生体育活动情感的影响[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王佐书;提高质量是任何教育机构追求的目标[N];人民政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峰;体育隐蔽课程因素对大学生篮球专项课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岩;中学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刘科;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与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温洪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隐蔽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潜沉香;高师体教健美操专项教学中隐蔽课程诸因素的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宏伟;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发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海志;哈尔滨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

8 韩通;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5年

9 简萍;哈尔滨市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10 方明宝;隐蔽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3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73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8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