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积极反应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教师 + 积极反应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25期
【摘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教师积极反应对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类型不同,合作行为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其次是助人行为与分享行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生亲社会行为的活动领域不同,多集中在游戏活动;.教师积极反应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强化作用不同。为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得到及时强化,可采取如下措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类型予以积极反应;重视对幼儿园一日生活所有活动中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回应;采取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对其亲社会行为予以积极强化。
[Abstract]:The effects of teachers' positive reaction on prosocial behavior of children aged 3-6 year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yp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different ages were differ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operative behavior was on the rise. Secondly, the behavior of helping others and sharing behavior; different ages of children have different areas of activiti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mostly concentrated in play activities. Teachers'positive reaction has different reinforcing effects o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n different ag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n a timely manner, the follow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types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ag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ositive response to prosocial behavior in all activities of kindergarten life, and to the positive reinforce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ag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2 王福兰;任玮;;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
3 张金荣;高丹;;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美侨;静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6期
2 周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家庭教育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02期
3 王颂扬;;混龄体育教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15期
4 何明影;;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年02期
5 王黎;卢长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家教世界;2015年02期
6 王云强;郭本禹;;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心理学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01期
7 吕华;;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状况概述——基于“相关期刊论文”[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龚银霞;;浅议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社会性[J];青春岁月;2015年01期
9 黄莉莉;李丹;;观点采择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01期
10 赵婧;王璐;苏彦捷;;视觉观点采择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亚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宁;教师的情绪预测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威;初中生道德行为的测评与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惠;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莉莉;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扶跃辉;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和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菲;监内服刑人员亲社会倾向培育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杨恒;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海形;观点采择与共情反应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关系的调节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8 翁娟;注意水平对个体疼痛共情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文江;3-5岁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及家庭培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汪涛;3-6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M.L.Hoffman ,郭瑞媛;移情的测量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02期
2 王健敏;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实验研究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2期
3 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结构效度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4期
4 张文新,郑金香;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5 李辽;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1990年01期
6 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年04期
7 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8 王美芳,董会芹,庞维国,武建芬,丁芳,储东升;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心理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
2 寇_g,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3 吕哲委;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胡金生,杨丽珠;当前日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动向[J];心理学探新;2004年04期
5 贾蕾;试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朱丹,李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7 宋凤宁;黎玉兰;方艳娇;江宏;;青少年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宗爱东;;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10 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郁;;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秀丽;;两难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程峗;李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寇_g;;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宏利;张雷;;严厉型父母教养与同伴接受和亲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宋凤宁;;高中生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庆鹏;;建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量维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赵璇;周治金;;移情和道德感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庆鹏 黎洁 寇_g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孙卉;家庭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陈军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N];汕尾日报;2014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富豪进入慈善榜做秀又何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李荔;李纾:弱者更合作[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刘国芳 中央财经大学 辛自强;经济人信念破坏信任[N];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宋平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共情的界定及其测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福兰;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N];光明日报;2012年
9 赵建军;从容走向未来的行为密码[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晓贤;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发展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继波;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彤;虚拟社区中研究生亲社会行为的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金梅;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葛高飞;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家族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程,
本文编号:1991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99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