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偏向性及学校教育的应对
[Abstract]:Scholars of humanism and media environment school believe that any technology has a bia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 exception. The bia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knowledge, affect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eventually build a virtual living space for people, and bring a great change to the way of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The change of the main object that people fac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from material resources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 will further highlight the bia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 school education, which will still exist as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must take 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as and return to its main functions: the cultivation of wisdom and personality, the attention to the essential strength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concern about the real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R·J·谢佛森 ,J·D·温克勒 ,陈琦;信息技术在美国教育中的潜能[J];外国教育动态;1985年06期
2 高德胜;;“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3 袁振国;信息技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湖南教育;2000年01期
4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大学生理想人格与积极动控素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刘彬;;关怀生命:我国教师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唐红萍;陈枫;;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丁玲;李忠云;;新世纪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的整合提升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林莉;如何塑造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袁路;;浅谈审美教育的实质和现代美育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郝岩;;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张群;黄兴帅;;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文化素质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岩;;媒介形态发展与媒介认识思想之变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龙小伟;;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贫困”难题及其破解——以高校研究生智力支农扶农为例的探讨[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3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谭琳;;从氏族公共财产到“儿童的世纪”——儿童生存状况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杨俊;黄琴;李建忠;刘松年;;学术生态初探[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志文;;讲坛神话与消费盛宴——“后讲坛时代”的消费文化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安剑;;铜山县边缘地区十乡镇初级中学体育投入的现状调查与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8 孙刚成;乔刚;;西部农村“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探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车海云;;21世纪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模式变革[A];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10 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杨;西方儿童权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周玉容;教学型大学质量经营:理论与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思哲;叙事学视野下的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守培;《中华武术》杂志的传播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农郁祺;市场导向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马秋萍;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及教育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燕芝;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与21世纪公共哲学[J];江海学刊;1999年03期
2 王攀峰;;“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林辉;韩丽娜;;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要素收入分配效应[J];求是学刊;2012年01期
2 王林辉;袁礼;郭凌;;技术进步偏向性会引导投资结构吗?[J];学海;2012年03期
3 杨飞;;劳动禀赋结构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基于技术前沿国家的分析[J];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4 王林辉;董直庆;刘宇清;;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偏向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刘兰;;偏向性技术进步、技能溢价与工资不平等[J];理论月刊;2013年02期
6 董直庆;王芳玲;高庆昆;;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吗?[J];统计研究;2013年06期
7 许先春;论发展机遇[J];学习与探索;1998年05期
8 董直庆;蔡啸;;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与技能溢价:一个理论模型和经验解释[J];求是学刊;2013年04期
9 姜玉欣;“三农”问题难解的症结在于一种偏向性的发展思路——从投入谈“三农”问题的解决[J];调研世界;2003年09期
10 李宇明;;儿童习得语言的偏向性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超儒;贺静;;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及方式[A];舞弊的防范与检查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肖永志;影响分析判断的几种偏向性因素[N];期货日报;2007年
2 ;康佳:两者二八开[N];中国电子报;2005年
3 黄哲雯;当“走穴”成了学者“主业”……[N];工人日报;2009年
4 上海社科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课题组 葛四友;后果主义的核心:促进所有人的幸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飞;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极化[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蔡啸;中国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戴杰;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春蕊;基于技术溢出效应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工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73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47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