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教育主体的变革:国外“数字一代学习者”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9-06-21 00:31
【摘要】: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当今的年轻一代学生是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常被称为"数字一代"。国外有研究者指出"数字一代学习者"具有和上一代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特征,他们偏好技术,喜欢交互,爱好分享,擅长多种任务等;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数字一代学习者"在使用技术的方式和偏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年龄来区分过于武断,呼吁更多的实证研究。在综述了有关"数字一代学习者"的文献和相关实证研究之后,作者发现当前关于"数字一代学习者"的争论其实可以解释为宏观研究取向和微观研究取向的差异。基于国际的相关研究,作者提出"数字一代学习者"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提出了"数字一代学习者"的界定标准,并指出未来研究的五个重点方向。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network and digital technology, today's young generation of students grow up in digital and network environment, which is often called "digital generation". Some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digital generation learners"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learners, they prefer technology, like interaction, like to share, good at a variety of tasks and so on. However, some researchers think that "digital generation learners"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way and preference of using technology, distinguish too arbitrary by age, and call for more empirical research. 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and related empirical studies on "digital generation learner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current debate on "digital generation learners" can actually be expla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cro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micro research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digital generation learners"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puts forward the definition standard of "digital generation learners", and points out five key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开展策略研究(编号:ECA12034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侃;;镜像神经元与网络学习者认知发展关系探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龚朝花;陈桄;黄荣怀;;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3 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4 陶侃;;僭越、冲撞与消融:网络语言无序化和规范化的博弈与思考——基于生活碎片化的视角[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曹东云;邱婷;谢云;杨南昌;;文本呈现方式、认知风格、自我感受对大学生电脑屏幕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6 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7 孙众;宋伟;;技术环境下英语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对近十年来我国英语学习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02期

8 黄鸣奋;;网络时代的五缘文化[J];东南学术;2014年02期

9 黄荣怀;杨俊锋;周颖;高璐;;当代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偏好及课堂教学变革诉求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10 李继燕;;大学生信息通讯技术认知与使用调查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德伟;孙红梅;王媛媛;;图片素材二次创作在人体解剖学微课、慕课(MOOC)制作中的几点体会[A];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2 郑云翔;何丽珍;彭丽丽;;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新发展[A];计算机与教育: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应用与实践创新——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肖凯;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赵志明;重新定义教科书[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彦敏;基于学校网站的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冬昀;基于Virtools技术的桌面式虚拟天体馆研究与开发[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仕丽;基于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服务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翠洁;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D];浙江大学;2012年

5 朱文博;电子课本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俞仙子;基于共词分析的高校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现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明富;海军士兵英语词汇学习游戏的开发与评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熊谱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策略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杨露;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小龙;“教—学空间”促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式变革的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惠贤;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6期

2 肖龙海;课堂协商的一种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6期

3 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4 朱琳;学习化社区的构建策略及政策措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0期

5 柳栋,王天蓉,汪佳敏,陆爱民,张来春;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6 李奇;谈学习环境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01期

7 李红波,张雪怡;《心理卫生》网络学习社区的重建[J];高教论坛;2004年02期

8 张丽艳,孙邵立;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张勇;学习资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10 郝贵生;对“学习”本质的哲学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惠芳;;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创新学习之我见[A];中国名校卷(湖南卷)[C];2013年

3 王三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4 何炜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5 吴桂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观[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王传莲;;《小学生自主(或合作)(或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罗莲;;浅谈班主任如何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环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8 王开良;耿琼华;;浅谈数学“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9 车桂玲;;浅谈英语学习中独立性学习方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2 启东市紫薇小学 杨森森;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无锡市东亭中学 周小伟;课题学习——为数学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6 冯志阳;用管理手段应对学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永安市曹远学区 廖应莲;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N];三明日报;2008年

8 巢湖日报社党组书记 总编辑 杨睿;谈学习与思考[N];巢湖日报;2008年

9 陈贞彬;泰山铝业党总支让理论中心组学习“活”起来[N];中华新闻报;2008年

10 张家洼街道成技校 宋敏芳;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N];莱芜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3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德明;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敏;国外终身学习政策推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慧;学习支持问题库的设计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倩;教师职后研究性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安平;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野外实习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艳;基于网络学习方式分析的学习网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红娟;基于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研究性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加平;学习风格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玉文;论“研究性学习”理念[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程薇;知识生成视角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艳;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03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503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5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