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3 18:47
随着创造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创造性与人格和社会等因素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综合诸多研究可以看到影响创造性的个人特质包含范围很广,其中动机作为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源泉,与创造性的关系日益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认知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部动机受到广泛关注,很多研究者认为,认知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更能反映内部动机的本质特征。另外,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赢接影响到个体进行活动的动力的发挥,从而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一种近向原因(approximate determinant reason)。 本文利用认知需求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威廉斯创造倾向测验和中学生创造思维练习,分别考察了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创造倾向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并比较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需求对中学生创造性的影响程度。最终得到以下结论: (1) 中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创造倾向上表现中等偏上,创造思维能力相对较低。就创造思维能力而言,其中以变通性表现最佳,其次是流畅性,而独创性最差。对于创造倾向,以好奇性表现最佳,其次为挑战性,而冒险性相对较差。 ...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关于一股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1.1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1.1.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状况
1.2 关于认知需求的研究
1.2.1 认知需求的定义
1.2.2 认知需求的研究状况
1.3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
1.3.1 创造性的定义
1.3.2 创造性的研究状况
1.4 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创造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假设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处理
3.4 实施程序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4.1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发展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4.2 中学生认知需求发展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4.3 中学生创造倾向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4.4 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4.5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创造性的关系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5.1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5.2 中学生认知需求的发展特点
5.3 中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特点
5.4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与创造性的关系
5.5 建议
5.6 对进一步研究的反思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造性的生理研究新进展[J]. 周泓,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 2002(03)
[2]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 王才康.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02)
[3]国外自我效能研究中的分歧及对元认知研究的启示[J]. 姜英杰. 东北师大学报. 2001(03)
[4]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 应用心理学. 2001(01)
[5]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 沈德立,吕勇,马丽丽. 心理学探新. 2000(04)
[6]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 高申春.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01)
[7]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 刘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5)
[8]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心理学动态. 1999(01)
[9]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 高申春. 外国教育研究. 1998(06)
[10]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J]. 张景焕. 教育研究. 1998(01)
本文编号:3453706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关于一股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1.1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1.1.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状况
1.2 关于认知需求的研究
1.2.1 认知需求的定义
1.2.2 认知需求的研究状况
1.3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
1.3.1 创造性的定义
1.3.2 创造性的研究状况
1.4 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创造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假设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处理
3.4 实施程序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4.1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发展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4.2 中学生认知需求发展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4.3 中学生创造倾向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4.4 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4.5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及创造性的关系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5.1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5.2 中学生认知需求的发展特点
5.3 中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特点
5.4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与创造性的关系
5.5 建议
5.6 对进一步研究的反思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造性的生理研究新进展[J]. 周泓,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 2002(03)
[2]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 王才康.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02)
[3]国外自我效能研究中的分歧及对元认知研究的启示[J]. 姜英杰. 东北师大学报. 2001(03)
[4]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 应用心理学. 2001(01)
[5]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 沈德立,吕勇,马丽丽. 心理学探新. 2000(04)
[6]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 高申春.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01)
[7]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 刘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5)
[8]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心理学动态. 1999(01)
[9]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 高申春. 外国教育研究. 1998(06)
[10]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J]. 张景焕. 教育研究. 1998(01)
本文编号:3453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453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