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1-12-01 17:42
  本文从构成要素、建设机制和应用模式三个方面分析当前职业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存在问题;面向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职业学校"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理念、方法和运行机制;通过实践探索职业学校如何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构建学习联盟、实施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


职业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框架

校企合作,网络课程,构成要素


技术规范》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办法》。1.面向过程、用建结合,设计“动态发展”的数字资源建设规范目前,研究机构或软件企业提供的数字资源建设规范只描述数字资源的类型和存储形式。在网络空间中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是融合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并不断更新,因此,数字资源建设规范需要从三个层面来设计。一是要设计好网络课程框架和基本构成要素。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校企合作活动、教育教学活动都基于网络课程开展,网络课程框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按星期、主题、社区、项目等格式设置,网络课程构成要素如图2,资源建设的主线就是课程用户按自己的需求在网络课程中创设和实施各项活动。二是要设计好资源建设的过程。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是融合的,可以应用生成性学习理论,从资源内容、学习交互工具、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四个方面设计资源的建设过程(图3)。先由课程教学团队基于教学标准和学情分析,按教学单元(项目)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然后由课程负责人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建立课程框架、分配建设任务,各单元(项目)负责人按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设计教学活动、上传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建成后,课程共享联盟中的所有教师,都可以应用公共网络课程生成自己专属课程,并实施个性化的编辑。教师应用自己的课程实施教学,也可以按需要把自己的课程分享给多个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活动都会生成新的数字资源,新生的资源经审核后进入公共网络课程,实现了资源建设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动态发展和再生创新。三是要设计好资源的元数据规范。要提高数字资源的共享性、可重用性,需要应用Scorm标准对数字资源的属性进行描述,以便对资源进行识别、分类、发现与获龋Scorm标准定义了丰富

生成性,资源


图3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设计贴近现实情境真实工作情境对比情境游戏情境协作情境竞争情境问题情境……文本案例PPT视频超链接应用软件仿真软件课件试题……子档案袋电动评价互验测业作师意教结生反思学反馈评价…学习评价学习资源生成资源生成资源情境活动学生教师学生论区讨天室聊SRlogBlklW…学习交互工具更新更新选择选择学习参与反馈指导反馈指导捕捉评价处理优化捕捉评价处理优化源的元数据方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参与主体只要遵循数字资源的元数据方案,应用Scorm元数据对资源的内容、主题、关键字、类型、适用对象、获取路径、交互程序、教学方法、技术要求等属性进行描述,就可以帮助用户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管理、生成、集成、查找、选择、利用、评价和共享数字资源。2.需求导向、全面融合,制定“建、用、评一体”的项目管理办法要激发学校、企业、教师、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资源建设与教学教程全面融合,需要面向四个需求,明确四项任务,设计四项评价。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应切合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希望把招聘信息和岗位要求传递给学生,更希望了解学生真实的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及对公司的情感;学校希望建设有方案、评价有标准、师生有动力、教学有实效,不重复、不折腾,有创新、有亮点;教师希望网络课程是为自己教学量身打造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有效的支持与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希望作业和测试中的记忆性知识能通过查询轻松获得,原理性知识有动画、视频或仿真等资源帮助他们理解,能通过讨论、互动评价表述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公平客观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泛在学习与贯通培养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温向明.  北京教育(高教). 2017(10)
[2]基于Moodle平台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实证研究[J]. 张辉.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7(01)
[3]活动理论视角下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 范玉凤,李欣.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2)
[4]区域推进基于Moodle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的探索[J]. 徐国梁,王永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04)



本文编号:3526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526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0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