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列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个性特征 中国特色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宁作为一位出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师,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对我们做好理论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无论是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喧嚣和挑战,还是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列宁始终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又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民族精神的积淀。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以十月革命为界线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列宁主张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党员进行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对青年的理论教育工作,列宁的思想虽然形成于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之下,但值得我们在新时期深入探讨和研究,努力发掘出其中的合理内核,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所用。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作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理论特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它首先必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共性特征,即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但列宁的这这一思想孕育、成熟于俄国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分析列宁关于理论教育工作的论述与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独特个性,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统一”,即理论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的统一。研究其个性特征,对于我们开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列宁作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导师,其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也在中国获得了新发展,经过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继承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体系。在当前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在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前提下学习和研究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这对于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列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个性特征 中国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A821;G40-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绪论7-10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7-8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8
- 三、研究方法8-9
- 四、文章的逻辑框架9-10
- 第一章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0-23
- 一、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0-18
- (一) 帝国主义体系中的俄国国情10-12
- (二) 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喧嚣12-18
-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18-23
- (一)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教育的理论18-21
- (二) 传统积淀:俄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21-23
- 第二章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容23-33
- 一、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3-27
- (一) 列宁理论教育思想形成阶段24-25
- (二) 十月革命前列宁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25-26
- (三)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理论教育思想的新发展26-27
-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7-33
- (一) 主张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7-29
- (二) 加强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9-31
- (三) 重视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1-33
- 第三章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特征33-42
- 一、列宁理论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性特征33-36
- (一) 共性之一:科学性33-34
- (二) 共性之二:革命性34-36
- 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个性特征36-42
- (一) 理论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统一36-38
- (二)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38-39
- (三) 理论教育目的与作用的统一39-42
- 第四章 列宁理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和现实意义42-51
- 一、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42-48
- (一) 毛泽东对列宁思想的发展42-43
- (二) 邓小平对列宁思想的发展43-45
- (三) 江泽民对列宁思想的发展45-46
- (四) 胡锦涛对列宁思想的发展46-48
-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48-51
- (一) 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开展的理论教育工作48-49
- (二) 有利于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9
- (三) 有利于应对严峻的挑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49-50
- (四) 有利于宣传和发动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0-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君;;理论教育大众化的两个视角[J];政工学刊;2011年09期
2 张敬芬;;创新理论教育内容 提高干部理论素养[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07期
3 程伟;;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的党性原则[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4 马登科;;加拿大的法律教育和职业准入[J];学术论坛;2011年05期
5 李天义;;理论对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有效形式[J];党的建设;2010年10期
6 ;立足百姓需求 建好“市民百科讲堂”[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1年07期
7 张永健;;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轻骑队”作用[J];理论与当代;2011年08期
8 陈正群;;理论教育的选择:从“灌输”走向“对话”[J];探索;2011年04期
9 谢撼澜;吴文雄;;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J];党政论坛;2011年08期
10 张家俊;王东平;;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J];交通职业与成人教育;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世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探索[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2 洪幼文;;改进资料室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服务[A];高校信息文献开发与利用——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第6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吴小林;;海南经济特区基层理论建设的有益探索——“理论下乡”[A];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韩玉玲;支良菊;;试论建立医务人员医德档案在行风建设中的重要性[A];创新与发展——山东省档案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省档案学会第六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卢有余;;加强高校“两课”课堂教学的探讨[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继权;;对我国职业装备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的建议[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林辉;;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与途径方法[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8 万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9 江渭清;;纪念18旅成立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A];江渭清纪念文集[C];2005年
10 徐华秋;;让审美进入党校课堂[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委讲师团 徐宝德 李向清;切实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N];张掖日报;2008年
2 朱立文;会展理论教育架构初成[N];国际商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潘启雯 张微;在全文本基础上更透辟地了解列宁思想全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王东 北京大学哲学系;列宁思想在当代的四大生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胡兴文 记者 温得贮;水城县委宣传部 理论教育下乡村受好评[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马堆荣;静宁理论教育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N];平凉日报;2009年
7 刘松涛;奈曼旗理论教育工作重创新求实效[N];通辽日报;2010年
8 纳雪沙 北京大学哲学系;列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命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唐家柱 李国新;提升理论教育的层次[N];解放军报;2003年
10 中共南涧县委宣传部 殷文辉;干部理论教育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N];大理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纪梅;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彭进清;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苏玲;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河;列宁平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耀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钱风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邹燕矫;思想先导论[D];武汉大学;2012年
8 周太山;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司永海;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继红;科拉科夫斯基的列宁主义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贤云;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婧;列宁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能力的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苏建国;列宁经济改革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春红;列宁关于执政党处理与农民关系的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睿哲;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陈利华;新形势下党内理论教育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2年
7 黄韫宏;列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伟丽;论列宁建设和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艳红;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渐进发展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肖苏红;列宁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D];南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74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7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