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理解”视域下的教师评价改革

发布时间:2018-01-06 07:43

  本文关键词:“理解”视域下的教师评价改革 出处:《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理解 哲学解释学 教师评价 专业发展


【摘要】: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阐释为我国改革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的视域出发,教师评价目标应定位于促进教师自我筹划并达成主体间的理解共识,评价内容应侧重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
[Abstract]: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nterpretation of "understanding"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teacher evaluation in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teacher evaluation should be aimed at promoting teachers' self planning and reach a common understanding between subjects, evaluation content should focus on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evaluation process is the dialogue between subject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基金】:东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团队项目“当代中国儿童青少年个体化进程研究”(NENU-SKD200900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未来时间偏好的动机作用”(2006QN07)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一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阐释,因其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探讨而受到人们的普遍瞩目与关注。哲学解释学是基于解释学的不断发展,并受到现象学严格规范的哲学倾向的启发,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努力下完成转向得以形成的,伽达默尔较为完整地讨论了“理解”何以可能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光武;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刘志军;走向理解的教学评价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3 王永辉;;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06年06期

4 王景英,梁红梅,朱亮;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王淑莲;试论现代教学评价的特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3期

3 谢安邦;侯定凯;汪婧莉;顾玲玲;;走向多元、综合的教师评价——当前我国教师评价研究述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2期

4 周文文;发展伦理∶人类发展对伦理学的挑战[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5 蒋关军;师生对话的澄明与实现——存在主义视界中的“去蔽”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6 程玮;;从伽达默尔文本观视角解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高教探索;2006年06期

7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一种解释学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韦森;当代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与经济学的语言反思[J];河北学刊;2003年01期

9 尧新瑜;经济伦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两难选择[J];河北学刊;2003年01期

10 李国俊,周宾;技术本质的历史生存论阐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傅鹤鸣;论法律的合法性[D];复旦大学;2005年

3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5 张玉清;明清医学再认识[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王庆丰;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7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海英;协商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武飞;法律解释:服从抑或创造[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红梅;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建林;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玉静;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变革[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云飞;教育中质的研究方法运用评析[D];河南大学;2003年

5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卫东;论体育课程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郭秋霖;论合同的解释[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胡薇;在生物学探究学习中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曹晶;论走向生命体验的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10 魏鑫;教师反思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志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论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2 高凌飚,黄韶斌;教学中的非正式评价[J];学科教育;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陆;张华;;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特征与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2 曹红丽;;中职学生心理探讨一二三——对尊重理解学生的一点看法[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3 胡春光;王坤庆;;自传文本课程: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与课程诉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4 乐乐姐姐;;乐乐姐姐热线[J];琴童;2011年05期

5 沈丽新;;其实你能理解他[J];北京教育(普教);2010年07期

6 蒲永玉;;《比的意义》教学设计[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

7 曾满玲;;没有人理解我[J];大众心理学;2005年08期

8 张玉;;让家成为亲情凝聚的港湾[J];大众心理学;2006年10期

9 ;别跟自己的长相过不去[J];第二课堂(初中);2011年06期

10 Birgit Sandkaulen;谢永康;;教育不再是田园诗[J];内蒙古教育;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颖颖;;构建情感的课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海峰;理解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内涵[N];工人日报;2002年

2 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瞿延东;如何理解“共同发展”的格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郭生乐;关于素质教育理解的几个误区[N];光明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何连弟;理解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N];文汇报;2001年

5 ;理解多于担忧[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6 ;我对教育的理解与实践[N];深圳商报;2002年

7 张卓玉(作者系山西省实验中学校长);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N];光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鲍东明;诠释理解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蒋建华;科学知识霸权与被压迫知识的解放[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田雨;教育:理解与共存[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渺;教师的理性追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沫辉;教学习惯[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卢芳;教育智慧生成机制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兵;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玉衡;解释学视域中的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蓉;科学教育中知识与技能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素青;从教学的叙事研究探讨海德格尔本体论教育思想[D];浙江大学;2006年

7 穆树航;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D];河南大学;2012年

8 王月芬;走向对话的课堂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清霞;解释学视野下课堂教学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6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86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f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