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微观视角中的班级凝聚力检视

发布时间:2018-06-28 21:38

  本文选题:班级凝聚力 + 社会惰性 ; 参考:《教育评论》2011年06期


【摘要】:我们通过班级凝聚力量表对比测量发现:班级外部资源汇集强度与凝聚力呈显著相关,班级总体目标的明确程度与凝聚力呈显著相关。提升凝聚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在应对班级社会惰性时,注重输入输出间关联性、不定期激励、任务评估的可能性;注重社会设置性资源和班级总体目标在成员中的内化;班级内部多开展非竞争性活动;分配任务时应注意群体内部的分散性。
[Abstract]:Through the comparative measurement of class cohesion scale, we find that the intensity of class external resource collect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hesion, and the degree of clarity of class overall goal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hesion. The methods of promoting cohesion include: when dealing with class social inertia,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ccasional motivation, the possibility of task evalu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setting resources and the overall goal of class among the members; Non-competitive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class, 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spersion of groups when assigning tasks.
【作者单位】: 宜宾学院文新学院;宜宾学院法学院;
【基金】:四川省省级教改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群体分化现象及教育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P09364
【分类号】:G4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立,黄甲寅,江珩;班级凝聚力的社会学实证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2 吴静;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效应[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王茜;论班级凝聚力的功能及形成[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宋兵;班级形成颉颃性群体怎么办?[J];安徽教育;1996年12期

5 王稳建;陈理;陈愉炯;;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班级凝聚力和环境适应作用的实验研究[J];广西教育;2009年12期

6 施春峰;;班级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3期

7 孙利;;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法宝[J];教学与管理;2010年10期

8 姜红梅;;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许道云;;浅谈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5期

10 李蓉蓉,韩向明;班级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潘正伟;;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四步曲[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薛松;李永鑫;赵国祥;;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兰利霞;;《以班主任工作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课题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4 杨宜音;张曙光;;是俱乐部,,还是关系网—一项有关大学生同乡交往社会心理机制的质性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傅慧秋;;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A];OA’2007办公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丽华;班级凝聚力的源头活水[N];内蒙古日报;2004年

2 郭晓静;浅谈班级凝聚力的形成[N];承德日报;2010年

3 茅爱君;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反思[N];中国教师报;2007年

4 安徽铜陵学院 刘星期;此激情非彼激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江西省宜春中学 刘京平;教工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杨双全;中小学师生冲突有何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修孟清;知八荣八耻 做文明新人[N];大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苏婷;冯凝与她的“早五分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华瑞云 付伟;班主任应具备什么素质[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外语学校 贾金女;成长于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立;大学生学校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峰;论学校“群体道德”[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南;我国高校网络课程研发群体“分工协作”模式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艳霞;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春;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9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079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6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