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过程的课程愿景:可能与路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汪霞;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3期
2 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3期
3 朱成科;试论杜威以“过程”为核心的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4 孙美堂;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J];哲学动态;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7 爱新觉罗.启程;西方科学限度初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吴虹;;和谐社会视域下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追问[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于一鸣;;大科学时代的科学与宗教[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王志芳;;简单性维度下科学的真与美[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9 高原;;“智识”的科学与“真如”的佛法——太虚大师科学思想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王剑;周谷平;;陈鹤琴教育实验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孝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暮晓;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其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丹璐;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大飞;大连金石滩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友方;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年06期
2 姚和芳;熊芊;;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02期
3 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28期
4 娄立志;课程观与教育代价[J];教育科学;2002年04期
5 王琳;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及应对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汪霞;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7 付立海;课程观与化学新课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8 符永平;让学生尝试“发明”——“再创造”的新课程观与我的一节“课改”公开课[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33期
9 李波;;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10 郝悦;;“旧瓶”必须装“新酒”——浅谈“两课”教师如何应对新的课程整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佃娥;李树怡;杜发强;;从后现代课程观视角预测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方强;孙新;夏惠;胡守锋;;次氯酸钠法孵化猪带绦虫卵过程观察[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第九次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程萍;李广洲;;后现代课程观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后现代观念[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刘黎明;;论罗杰斯的主体性教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张文忠;魏云冰;崔光照;;以专业规范为指导的《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建设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马少鹏;许向红;赵永红;;岩石材料破坏过程变形场演化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8 刘卫东;;营造一堂课的良好氛围并得以延续[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金东;;新课程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10 胡平;;摭谈新课程与学校发展[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赖瑞云;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张松德;高校创新教育应树立的几种观念[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陈晓波;课程愿景:我们的美好期待[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沈剑平邋袁文辉 谢东海;儿童个体差异正被有意无意忽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湖录 通讯员 黄娆春;点燃教育的智慧[N];钦州日报;2009年
7 刘煜宁 安波;创新实践推进新课程改革[N];济宁日报;2006年
8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文秋芳;真正达到英语课程目标就是学生的根本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吕俊虎;安师大教授歙州学校讲学[N];黄山日报;2008年
10 王延瑞;和谐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元;职前与在职幼儿教师课程观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严仲连;幼儿园个性化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义霞;小学教师课程观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林林;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及其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4 付国丽;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5 赵林霞;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张翠平;论实践的课程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灵芝;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朝晖;从蓝本到文本——课程观的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樊华强;试论人本论语文课程观及其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凤英;后现代课程观与语文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86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58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