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困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4:25
【摘要】:2016年3月,党中央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大地上吹响号角,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巨大能量,但也需要对当下教育扶贫面临的困境有着清晰的认识,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所面临的教育扶贫困境需要我们认真关切。深度贫困地区自身区位条件处于劣势、发展水平滞后,且有着复杂的致贫因素致使我们要优先考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以便让后续扶贫工作的开展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因此,本研究选取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的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为调研点,考察当前三个贫困县教育扶贫实施现状以及在教育扶贫中所面临的困境。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了解到目前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扶贫主体与扶贫客体对于教育扶贫的价值出现了主观认知与实践上的错位;第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覆盖不全让贫困群体陷入教育选择两难的境地;第三,教育扶贫工作机制仍不够健全:扶贫主体部门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部门间合作缺少有效的信息交换和沟通。深度贫困地区因社会经济事业的长期滞后,贫困文化根深蒂固,导致致贫原因多样,因此,就深度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以教育扶贫为基础,整合其他扶贫方式,共同致力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事业。但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群众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经济困顿及“读书无用”等不良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人们思想观念落后,从而不重视教育,使深度贫困地区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的代际传递。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建立系统的教育扶贫价值理念,优化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三个方面试图使深度贫困地区走出教育扶贫困境,提高个人的可行能力并藉此以提高教育扶贫成效,从而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图文】:

教育扶贫,贫困地区,整体思维,贫困问题


一、教育扶贫理论基础本文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进行系统研究,需要对教育扶贫理论基行扎实的梳理和总结。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老少边区和山区,呈现贫原因多样化的特点:整体自然资源匮乏、思想观念落后、因病致贫、因婚、因学致贫等。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先天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交通等基础设设难度大成本高,同时缺乏经济收入途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再加上思想,整体思维意识闭塞,受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整体较低,无法适应市场经而导致地区发展深陷困境。教育扶贫作为当下国家倡导的“五个一批”的重贫手段,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教育扶贫实操作情况展现出一些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同时教育扶贫的功能发挥需要社会其他子系统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促使的可持续发展。贫困群众,受制于精神、认知和物质等限制,听天由命盲信盲从,,因此破困从认知开始,扶贫先扶智。

农户,初一,妻子,小学


图 3-2 农户对于教育认知调查第一个大学生即将产生,妻子小学文化,不具备读写算的能力一年级,女儿就读当地乡中学初一年级。家里关于两个孩子上学的开支每年平均,其他支出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琼华;张睿莲;;云南边境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早婚原因探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廖元昌;;边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04期

3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4 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5 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6 郝时远;张海洋;马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郝时远、张海洋、马戎访谈[J];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01期

7 陈国华;吴晓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研究——基于云南省Z县的教育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02期

8 征玉韦;王德军;;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年01期

9 李立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J];求是;2013年24期

10 陈家建;边慧敏;邓湘树;;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J];社会学研究;201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朋辉;;世界银行十年来首次上调国际贫困线标准[N];人民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禹彤;教育扶贫的价值贡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杰;精准扶贫视角下“五个一批”脱贫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2 高悦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年

3 唐秀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包容性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4 刘冠男;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刘达蔚;吉林省西部贫困县农村教育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金俊峰;云南山区“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49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649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5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