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教育改进学的创建与中国探索:知识基础与学科框架

发布时间:2021-11-11 10:34
  教育改进学源于20世纪90年代工业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改进科学,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快速发展,为解决教育改进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范式。这一新兴学科的构建和中国探索,需要首先确立其学科基础与框架,进行深入系统和本土化的阐发。本文试图厘清教育改进学在中国及西方的学科基础和范式历史,论证其基本概念与原理。同时,本文从知识论的角度,根据企业改进学者戴明所提出的专业学科范畴,系统探讨了教育改进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架构,并就把握系统、理解变异、建构知识、洞察人性在教育领域进行全新解读和应用。在教育改进学者布里克提出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改进的实践,本文提出教育改进实践活动的六大核心原则,包括具体化改进工作、关注表现变量、甄别和消除系统自身问题、注重运用科学探究手段以及建设专业改进共同体等等,从而实现教育改进的根本目的及可持续性。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41(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教育改进学的科学蕴意及演化
    (一)改进的“科学”蕴意
    (二)科学与科学范式
    (三)教育改进学的历史溯源
二、 教育改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理
三、 教育改进学的学科框架
    (一)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
    (二)教育改进学的专业知识体系
        第一,把握系统。
            (1)首先必须了解系统的边界。
            (2)时间效应。
            (3)杠杆效应。
            (4)局限(或者瓶颈)。
            (5)分清两种变革类型。
            (6)每一个系统都是经过完美地设计以达成它所特定的结果,这是改进的核心法则。
            (7)预期之外的结果。
        第二,理解变异。
        第三,建构知识。
            (1)人的个体差异。
            (2)行为由动机驱动。
            (3)根本性的归因错误。
            (4)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5)鼓励广泛参与。
四、促进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进学
    第一,使改进工作具体化,以用户为中心。
    第二,表现中的变量是改进关注的核心问题。
    第三,现有的改进问题都是系统自身造成的,因此需要关注产生当前结果的系统本身。
    第四,如果没有办法测量某种改进的规模,改进就无法取得相应的成功。
    第五,聚焦科学探究的方式来推动改进。
    第六,通过专业改进共同体(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Communities)加速改进工作及其可持续性。
五、结语



本文编号:3488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88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b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