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课程知识选择的理性路向
本文关键词:多样化:课程知识选择的理性路向
更多相关文章: 多样化 课程知识选择 知识现代性信仰 后现代课程观
【摘要】:课程问题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选择是课程运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受知识现代性信仰的制约,课程知识囿于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认识论窠臼,知识的多样性被严重遮蔽。多元化的时代主题及后现代课程观的兴起,消解了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多样化逐步成为课程知识选择的主导取向。课程知识选择多样化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变革及冲突性整合等路径来实现。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多样化 课程知识选择 知识现代性信仰 后现代课程观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首届博士后岗位计划资助项目《课程公平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04
【正文快照】: 但凡谈论课程,就必然涉及知识问题,课程与知识向来是交织在一起的,一般而言,知识是课程的载体,课程是对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加工。近代以来,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一直围绕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问题而展开,科学知识因此而占据霸主地位,课程知识选择的实际空间很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升,高吉魁;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亮;对于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再读《学会生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孙强;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特点与作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袁维新;国外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面面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5 周加仙;加拿大高中学分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6 康永久;当代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7 何善亮;;美国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8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9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10 崔允o7,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恩伦;论学习权[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9 张屹;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洁;广西普通高中课程:现状及发展路向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吕丽艳;教育世界中的意义遮蔽与澄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志平;个人知识与知识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罗尧成;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吴伟敏;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晓;STS教育视野中的物理课程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8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凯峰;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晓霞;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师素质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学校评价体系应多样化[J];辽宁教育;2011年06期
2 纳日碧力戈;;民族教育观和语言意识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李娟;;对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
4 方展画;;从“建筑学”走向“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升级”[J];浙江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5 于颖泓;刘党桦;;课堂需要适当的“沉默”[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年07期
6 周琬;;网络化结构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育面向未来世纪[J];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7 姚俊廷;;“立足自己”是成才的基本要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杨洪琴;;传播符号学视角下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读写教学资源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9 孙国生;;农村远程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10 夏媛媛;;中西方生死教育的发展与区别及原因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辉;“新世纪人才需求与多样化升学通道”[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李建平;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 吕达;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刘继安;解读21世纪中国教育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材多样化如何保证精品[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朱敏彦 周中之;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课题[N];文汇报;2000年
7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林卫民;学科与信息技术的交错[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卫庶;用“心”去做教育转化工作[N];工人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骆莎;信息化环境下多样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曾荣;马宗荣社会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17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1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