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的教师轮岗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22:07

  本文关键词: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的教师轮岗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轮岗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摘要】:本文以教师轮岗制度为研究对象,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理论工具,以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为基本研究方法,构建教师轮岗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对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路径依赖及路径选择进行分析,以期超越教师轮岗制度变迁中存在的路径依赖,同时完善教师轮岗制度本身。 在内外部动力的双重作用之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强制推动了教师轮岗制度变迁。但是,由于受到低成本因素的制约、利益因素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刚性滞阻,同时强制性制度变迁又有它自身固有的缺陷,我国的教师轮岗制度变迁在思想观念、体制和主体行为这三个方面呈现出一定路径依赖的现象:传统“科举制”思想的束缚和“终身制”观念的禁锢;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和滞后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操作程序透明度低和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为了摆脱路径依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路径选择:一是,推动思想观念的突破;二是,完善教师轮岗自身及其配套制度;三是,实现教师轮岗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关键词】:教师轮岗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9
  • 第一章 绪论9-23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一) 教师轮岗制度是抑制"择校热"的有效方法9
  • (二) 促使教师轮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9-10
  • (三) 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10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一) 研究目的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三、文献综述11-19
  • (一) 研究视角不同的文献12-13
  • (二) 研究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存在背景的文献13-14
  • (三) 研究影响教师流动的因素文献14
  • (四) 研究教师流动制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文献14-16
  • (五) 研究国外教师流动制及其对我国启迪的文献16-19
  • 四、核心概念界定19-20
  • (一) 制度变迁19
  • (二) 教师轮岗制度19-20
  • 五、研究方法20-21
  • (一) 文献分析法20
  • (二) 访谈法20-21
  • 六、理论基础21-23
  • (一)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21-22
  • (二) 林毅夫制度变迁理论22-23
  • 第二章 教师轮岗制度的生成:强制性制度变迁23-31
  • 一、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主体23-26
  • (一) 教师轮岗制度是我国地方政府的一项制度创新23-24
  • (二)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探索教师轮岗制度的举措24-26
  • 二、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动力26-29
  • (一) 制度环境的改变是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外部动力26-28
  • (二) 制度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28-29
  • 三、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性质29-31
  • (一) 林毅夫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29-30
  • (二) 强制性的教师轮岗制度变迁30-31
  • 第三章 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31-43
  • 一、教师轮岗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表现31-37
  • (一) 教师轮岗制度变迁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31-33
  • (二) 教师轮岗制度变迁受到现有体制的制约33-35
  • (三) 教师轮岗制度变迁受到变迁主体行为的影响35-37
  • 二、教师轮岗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原因37-43
  • (一) 教师轮岗制度变迁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38-39
  • (二) 意识形态的刚性滞阻39-40
  • (三) 教师轮岗制度变迁中低成本因素的制约40-41
  • (四) 强制性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固有缺陷41-43
  • 第四章 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43-53
  • 一、推动教师轮岗制度思想观念的突破43-45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43-44
  • (二) 形成教师定期轮岗的意识44-45
  • 二、完善教师轮岗制度及其配套制度45-49
  • (一) 完善教师轮岗制度本身45-46
  • (二) 完善教师轮岗制度的配套措施46-48
  • (三) 完善教师轮岗制度的监督机制48-49
  • 三、实现教师轮岗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49-53
  • (一) 发挥地方政府在教师轮岗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49-50
  • (二) 促使教师成为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主体之一50-51
  • (三) 加大其他利益相关者介入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力度51
  • (四) 实现教师轮岗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两种变迁方式的结合51-53
  • 结束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一57-58
  • 附录二58-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松山;俞红;;斥“四人帮”对教师队伍的反动“估计”[J];湖南教育;1977年12期

2 ;热烈庆祝我国第一个教师节[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5年09期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J];师范教育;1986年04期

4 肖庆恕;徐胜;;论教师职业道德[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5 李津军;岗位培训应以兼职教师为主体[J];成人教育;1990年04期

6 ;开展教育科研 优化师资队伍(下)[J];上海教育科研;1992年01期

7 李楚材;;教师的流失[J];群言;1993年10期

8 何于江 ,罗乐 ,洪少柱 ,郑宏国;应用物理系教师队伍结构的分析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9 余昌俊;;论中专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提高[J];中等林业教育;1994年01期

10 王可植;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把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入21世纪[J];四川教育;199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三城;;搭建平台 强化培训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新型教师队伍——齐河一中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探索与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2 郑继英;;民办学校教师结构合理性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熊彩涛;;深化教育改革 建设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王璐;;打造团结进取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育和谐有序地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5 朱保良;于海涛;;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01年

6 上海市新杨中学课题组;;深化尊重意识,激发行动活力,提高服务能力——教师尊重意识与行为的研究阶段性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7 湖北巴东神农溪高中课题组;;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08年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于亚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稳定山区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9 刘永军;;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荣晓燕;;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艺 田家龙;两连冠的背后[N];德州日报;2010年

2 陈成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N];海南日报;2006年

3 柯昌万 王鸣琦;人才强校给陕西高校带来新变化[N];陕西日报;2007年

4 张琨;我市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N];武威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李宝;大理经济开发区表彰120名优秀教师[N];大理日报(汉);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林霞;教育“攻心战”[N];山西日报;2010年

7 广安市政协委员、岳池县石垭中学校长 王泽全;增强人力资本 加强软实力建设[N];四川政协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爱玲 通讯员 文博兵;教师大交流“先富带后富”[N];运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于洪全;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造就一流教师队伍[N];大连日报;2011年

10 吕刚;在庆祝第26个教师节时的讲话[N];柴达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媛媛;基于标准课程的教师专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安全;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凌洋;经济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陈德云;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开发、实施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沈t,

本文编号:1027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027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3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