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大学中介性组织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23:19

  本文关键词:大学中介性组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中介性组织 大学与政府 大学与企业 制度适应性 针对性


【摘要】: 近几年来,中介组织已不再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话题。但有关的研究虽多,却多局限于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老框框。事实上,无论就理论而言,还是从实践来看,将中介组织简单地等同于大学与政府间的中介组织都是缺乏充分根据的。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大学中介性组织”这一新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现代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整个社会主要包括三类组织,,即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的组织实体就是各级政府,营利组织的组织实体是各类企业,而大学则是非营利组织的典型代表。由此,从理论上讲,大学中介性组织就可以分为大学与政府间的中介性组织和大学与企业间的中介性组织两大类。对于这一理论上的推导,欧美各国大学的实践可以提供大量佐证。 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的需要。大学中介性组织这一概念的提出,同样有着强烈的实践内涵。在我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是一贯的。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将束缚之中的大学解放出来,根据国际经验,成立大学与政府间的中介性组织是比较有效的做法。对于这一点,国内理论界有一定的共识,实践中也在进行探索。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查阅已有文献资料,笔者认为,我国在构建大学与政府间中介性组织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是制度的适应性问题,另一个是针对性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对在我国构建大学与政府间中介性组织的可行性及主要应在哪些领域构建大学与政府间的中介性组织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我国在构建大学与企业间中介性组织的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在我国构建大学与企业间中介性组织还有着极为特殊的现实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近二十年来,我国兴起了大学办高科技企业的热潮。在我国,大学办产业有特定的背景,但是如此普遍地将大学科研与科技产业紧密联系起来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大学办高科技产业其初衷是想提高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更多地筹集办学经费;而其结果却造成了大学管理目标的混乱,影响了大学学术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大学与社会企业的正常合作。从长远来看,大学应不应继续办高科技企业不言自明。参照国外经验,可以将中介组织理论引入校企合 大学中介性组织研完 作的实践之中。具体讲就是,一方面大学从校办企业中彻底撤离出来,让企业自 主的走向社会,接受市场的筛选。另一方面,可以成立大学与企业间的中介性组 织,以提高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加强大学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此同时办好 大学科技园区,更好地发挥其创业和孵化的功效。 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论文第一章、第二章根据历史事实,对大学中 介性组织的兴起与演变进行了详细梳理。随后,论文以“制度适应性”和“针对 性”为关键词,对在我国构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企业间中介性组织进行了详细 的分析与论证。结尾第七章,对大学中介性组织进行了理论提升,对大学中介组 织的局限性、制度适应性。大学—一企业—一政府的三重螺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中介性组织 大学与政府 大学与企业 制度适应性 针对性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G46
【目录】:
  • 论文中文摘要6-8
  • 论文英文摘要8-10
  • 引论10-17
  • 一、 问题提出10-11
  • 二、 研究现状11-12
  • 三、 概念界定12-13
  • 四、 研究思路13-15
  • 五、 论文结构15-17
  • 第一章 大学中介性组织的兴起17-29
  • 第一节 大学中介性组织产生的合理性17-23
  • 一、 大学中介性组织产生原因的文献综述17-19
  • 二、 大学中介性组织产生的原因分析19-23
  • 第二节 大学中介性组织存在的合法性23-29
  • 一、 对合法性问题的理论探讨24-25
  • 二、 大学中介性组织的合法性25-29
  • 第二章 大学中介性组织的演变29-40
  • 第一节 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的成立与发展29-32
  • 一、 大学总监的出现29-30
  • 二、 从UGC到HEFC30-32
  • 第二节 美国大学管理中的中介性组织32-35
  • 一、 董事会制度32-33
  • 二、 中介性质的协会33-35
  • 第三节 大学与企业间中介性组织的兴起35-40
  • 一、 技术转移中介机构35-37
  • 二、 大学科技园区37-40
  • 第三章 对我国构建大学与政府间中介性组织的制度适应性研究40-60
  • 第一节 中西方大学理念之比较40-48
  • 一、 中国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42-47
  • 二、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差异47-48
  • 第二节 中西方政府制度之比较48-52
  • 一、 西方国家政府制度的形成与特色49-50
  • 二、 中国政府制度的形成与特色50-51
  • 三、 中西方政府制度的差异51-52
  • 第三节 中西方大学与政府关系之比较52-57
  • 一、 西方国家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进程与现状52-54
  • 二、 中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进程与现状54-55
  • 三、 中西方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差异55-57
  • 第四节 中介性组织——缓和大学与政府间矛盾的必然选择57-60
  • 第四章 对我国构建大学与企业间中介性组织的制度适应性研究60-79
  • 第一节 中西方企业制度之比较60-66
  • 一、 西方国家企业制度的特色61-63
  • 二、 中国企业制度的特色63-64
  • 三、 中西方企业制度的差异及其他64-66
  • 第二节 中西方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历史比较66-71
  • 一、 西方国家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形成与演变66-68
  • 二、 中国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历史与现状68-70
  • 三、 中西方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差异70-71
  • 第三节 中介性组织——校企合作的有效选择71-79
  • 一、 大学与企业直接合作的困境72-74
  • 二、 中介性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有效性74-79
  • 第五章 对我国构建大学与政府间中介性组织的针对性研究79-102
  • 第一节 大学与政府间中介性组织的最佳活动领域79-85
  • 一、 评估性中介组织82-83
  • 二、 拨款性中介组织83-85
  • 第二节 我国大学与政府间中介性组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85-94
  • 一、 现状分析85-89
  • 二、 原因分析89-91
  • 三、 对策与建议91-94
  • 第三节 制度悖论———对我国高教系统中权力再分配的思考94-102
  • 一、 权力、权力分配及其他94-96
  • 二、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权力分配的状况96-98
  • 三、 对“制度悖论”的几点解释98-102
  • 第六章 对我国构建大学与企业间中介性组织的针对性研究102-124
  • 第一节 大学与企业间中介性组织的最佳活动领域102-108
  • 一、 校内中介组织106-107
  • 二、 校外中介组织107-108
  • 第二节 我国大学与企业间中介性组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108-117
  • 一、 现状分析109-113
  • 二、 原因与对策113-117
  • 第三节 何去何从——对我国大学科技企业的发展走向分析117-124
  • 一、 我国大学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117-121
  • 二、 我国大学科技企业的未来走向121-124
  • 第七章 正确认识大学中介性组织124-131
  • 一、 大学中介性组织的非营利性124-125
  • 二、 大学中介性组织的局限性125-126
  • 三、 大学中介性组织的制度适应性126-127
  • 四、 从中介性组织到中介意识127-128
  • 五、 大学——企业——政府的三重螺旋128-131
  • 参考文献&文献索引131-139
  • 后记13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雅霜;杨晓江;;英国大学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3期

2 薛文正;;大学与政府间中介性组织在我国的制度适应性问题微探——中西方大学与政府关系差异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攀艺;基于非对称信息的专利许可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7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027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