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皮格马利翁效应 切入点:引导学生 出处:《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8期
【摘要】:正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如果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那么他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得到鼓励后,就会激发对教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决心和信心,创造教学中的奇迹。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非凡的人,但能否成
[Abstract]:The positive Pygmalion effect, also known as the Rosenthal effect or the expectation effect, means that if a teacher loves his students and has a positive expectation of his students, then he will give his students affirmation, praise and encouragement in a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state. When th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hey will inspire more sincere trust and respect for the teachers, generate the determination and confidence to advance, and create miracles in teaching. Each student may become an extraordinary person, but can it be achieved
【作者单位】: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分类号】:G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婉莹;新课程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2 续润华;;论教师的期望效应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年30期
3 杨琳;;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会茹;;平等理解 共享共创——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职业中学教学[J];职业圈;2007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筱瑾;顺应性评价在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过程中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军;皮格马利翁效应幻真记[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年01期
2 李焱;从“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姜其德,,孙菊如;“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J];中等医学教育;1994年01期
4 孙祥虎;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开去[J];心理世界;2005年10期
5 邓献斌;“皮格马利翁效应”[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7年04期
6 陆水东 ,马云;教育活动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J];心理世界;2000年09期
7 吉菁;;皮格马利翁效应[J];小学生(心理成长版);2007年Z1期
8 朱洁;谈“皮格马利翁效应”[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9 汤新华;;一位美国教师眼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J];教书育人;2006年07期
10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J];心理与健康;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丽恒;;国外教师期望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黄俊;;在正确的价值轨道上实施个性化阅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顾卫忠;;往心灵深处走——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自改习作[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杨小荣;;引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洪武;芮红花;;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理解[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6 陈丽云;;消除学生不良行为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7 石芳香;;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物理[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鄂夏璇;;敞开中学作文教学的“心扉”——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忠璞;;浅析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10 田宏;;正确引导学生日常行为 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建一;HR经理应争做皮格马利翁[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2 孔凡玲;阅读在数学中[N];伊犁日报(汉);2008年
3 林金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N];潮州日报;2009年
4 赵文汉、刘重庆;汉川二中开校园网吧引导学生求知[N];湖北日报;2004年
5 永城双桥郭楼小学 郭旭邻;引导学生敢于质疑[N];商丘日报;2005年
6 徐士强 王秀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朱旭 甘肃省镇原县开边中学教师 张志勇 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陈旭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博文双语学校特岗教师;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记者 苏军;引导学生饮水思源不忘本[N];文汇报;2009年
8 于敬;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N];天津日报;2004年
9 泰州市高港区刁铺镇中心小学 戴玉琴;引导学生“悟”数学[N];江苏教育报;2008年
10 于洪瑞;引导学生与经典同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尹筱莉;化学专家—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特质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丽;“期望教育”的范式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范立华;中等师范学校师生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吴光超;物理问题设计在电磁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4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鲍聪;共生性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一种阐述[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琼;师生关系的审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红霞;英语教学中优化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59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65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