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权力模式向交换模式的转变
本文选题:社会交换 + 校长 ; 参考:《教学与管理》2014年33期
【摘要】: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新的管理视角,"理性人"是其人性假设,"以人为本"是其内核。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应引入该理论,遵循互惠性原则,根据教师和学校双方各自的投入与回报确定交换内容,在心理与行为方式上实现自觉转变,与教师建立新的"领导-成员关系",发挥管理的整合职能,树立个体化观念,使教师管理由权力模式向交换模式转变。
[Abstract]:The 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 is a new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rational man" is its human nature hypothesis, "people-oriented" is its core. The principal should introduce this theory into school managemen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determine the exchange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respective input and return of both teachers and schools, and realize the conscious transformation i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o establish a new "leader-member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to bring into play the integrated function of management, to set up individualized concepts, and to change the management of teachers from the mode of power to the mode of exchange.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
【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的教师组织认同研究”(2013041052-01) 山西省高校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高校教师组织认同研究”(20102206)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小学教师组织认同及效益研究”(GH-09189)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G4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丁玉洁;;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周建武;;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28期
3 王彦斌;转型期国有企业员工的组织认同——一项关于当前国有企业员工组织认同特点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J];天府新论;2005年02期
4 曹科岩;龙君伟;;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5 徐晓锋,车宏生,林绚晖,张继明;组织支持理论及其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6 沈伊默;;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看组织认同的来源及效益[J];心理学报;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华;盛胜利;;给人力资源管理“加磁”——JY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静;李永鑫;罗小兰;;员工的工作特征与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韩雪松;江云;袁冰;;组织认同研究述评及展望[J];商业研究;2007年03期
4 李根强;;组织支持感理论及其在当代组织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邓治文;卿定文;;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李敏;;论企业信仰的形成与构建机制[J];当代财经;2009年06期
7 占小军;;员工组织支持感对顾客忠诚影响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1年03期
8 王碧英;李胜兰;高日光;;主管-下属组织认同与下属离职意愿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1年09期
9 周国华;黎光明;;“谁是大学好教师?”——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特点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10 宗文;李晏墅;李金生;宗盟;;现代企业内部信息主动采纳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丁越兰;韩蕾;;带薪年假效用分析——基于组织支持感理论的员工满意度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宁峗;;员工组织支持感二维结构模型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贾迎亚;;多维度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4 贾迎亚;;多维度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胡君辰;贾迎亚;;领导-成员交换(LMX)理论与应用:文献述评和研究展望[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鹏;转型背景下企业绩效考核目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立;员工工作友情、心理资本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冠华;内蒙古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龚少情;独一执政党发展的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仕凯;工人政治的逻辑及其变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安曼;企业雇佣模式选择及其效应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王凤慧;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结构与提升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张健;知识员工组织嵌入、组织忠诚与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理[D];天津大学;2011年
9 孙秀艳;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及其引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明建;组织、主管支持,,员工情感承诺与工作产出[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思卷;高校的组织公平对教师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沈轶璐;基于高校外籍教师的心理契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卫民;组织文化认同度对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莫智源;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弹性、家族—非家族群体交换与工作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艳飞;企业员工的角色压力、组织支持感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剧友飞;员工工作伦理、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马俊;中小型餐饮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徐泱;公司创业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赵光利;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员工敬业度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陈胜男;组织支持感、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双平;职业生涯阶段划分[J];中国人才;2000年02期
2 刘少杰,潘怀;制度场转变中的感性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3 刘向红;葛中锋;;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4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5 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军;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交换的变迁[J];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2 夏玉珍,徐晓军;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交换的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曹海林;乡村社会交换的演变及其生成逻辑[J];人文杂志;2003年02期
4 罗应棉;孙庆民;;社会交换与权力的产生[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2期
5 葛熠;;大学生社会交换的特点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年10期
6 朱鲲鹏;;跨文化视野下社会交换运作模式的差异比较——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7 徐江敏;浅论社会交换中的不平等[J];社会;1989年04期
8 孙庆民;社会交换资源理论评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6期
9 童新国;钟义红;;论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的基本原则[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12期
10 彭正文;陈文心;;论知识与权力的社会交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笑笑;刘力;;从社会交换的视角出发:探究fans忠诚的形成过程[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顾佳旎;孟慧;;中国员工社会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结果的关系:社会交换的中介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习楷;不平等交换是产生腐败的根源[N];各界导报;2007年
2 潘允康;在“社会交换”中加强道德建设[N];天津日报;2006年
3 青连斌;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N];学习时报;2006年
4 王寅;徐冰 我和社会交换的是思维[N];东方早报;2008年
5 华中;富人逃税:社会交换的失衡[N];经理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航;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社会交换[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丽;社会交换视角下中小学教师与家长间礼物关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2 戴赛;社会交换资源问卷编制及其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洁;非营利组织的劝募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罗应棉;高中生师生社会交换问卷编制及交换关系的现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宝朋;社会交换情景和概率因素对条件推理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6 杨婷婷;组织内社会交换与工作结果:适应性个人资源的中介作用[D];浙江大学;2012年
7 张媛;礼金背后的社会交换模式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吴超峰;中国农村潜规则探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9 朱建春;洛南县农村劳动交换的社会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佳音;信任团体如何形成?[D];清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5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77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