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社会学视阈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际交互关系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传统文化 + 自我表现 ; 参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西方外显的自我表现意识在中国文化氛围下的人际交互过程中难以被接受,这就使研究中国情境下的人际交互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心理的塑造作为分析的基点,提出了以"含而不露"为自我表现的基本要求,并就其与他人认可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进而分析了传统文化背景下人际互动的循环往复感应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以"不报而报"、"居上先施"、"强恕而行"为特征的互动感应原则,并从"因果互存"、"感应同质"、"应感放大"、"感应时效"四个维度总结了互动感应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传统文化背景下研究人际交互规律开辟了新的视野。
[Abstract]: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make it difficult to accept the explicit self-express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Wes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atmosphere, which makes it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law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haping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self-expression, and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he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other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ircular and reciprocating induction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und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interactive induction principle characterized by "no reward and reward", "living first", "forgiving and doing". An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ausality mutual existence", "inductive homogeneity", "should sense amplification" and "induction time effect", the basic laws of interactive induction are summarized, thus opening up a new field of vis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1YJA630222)
【分类号】:G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长欣;老子阴阳思想探析[J];中国道教;2002年05期
2 王青原;;传统人际关系和谐之因缘与现代交往省思[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3 李承贵;;中国传统哲学自我完善的道路——以建构“善”的生活为轴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朱华桂,吴林海;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简析[J];唯实;2003年04期
5 江畅;;墨子的兼爱理想与世界和谐的构建[J];伦理学研究;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谭宝刚;;郭店《老子》“绝巧弃利”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李剑虹;;《太一生水》“神明”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杨立红;;儒风浸润下的新安医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6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传统的再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常清;;论理学范畴的文脉演进与式微[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8 徐广才;;《天问》“死则又育”、“后帝不若”再释[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9 朱新春;史玉民;;“单子”哲学的数学基础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费小兵;;法之“道”与法之“理”的由来——探析中国法律的文化根基兼与赵明先生商榷[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庞光华;;关于今本《老子》的训诂学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杨赛;;老子“大音希声”疏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婷婷;汉代情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金少华;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蒹葭;先秦时期“势”观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赵磊;老子政治思想二重结构浅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黄燕强;先秦文学的诗情与“人文一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子申;浅析老子哲学与基督信理之本体观念[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路成;明清小说批评中的“情理论”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6 刘选;论老子理想社会[D];郑州大学;2011年
7 马文君;进取的伦理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8 郝国栋;东学西渐译道德[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成吒;再论《老子》基本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存志;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钊;论《老子》哲学同《易》的血缘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2 杜国钧;“一阴一阳之谓道”新探[J];求是学刊;1987年02期
3 张岱年;论老子的本体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1期
4 赵汀阳;;共在存在论:人际与心际[J];哲学研究;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锦雄;;略谈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03期
2 张宁娟;;论传统文化对教师批判精神的抑制[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年07期
3 巴微;;经典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从“孟母堂”现象谈起[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10期
4 赵敏;刘胜男;;传统文化在教师评价中的现实表征及超越[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5 戴佑强;;文以载道 教书育人——注重古文课中的人品教育[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6 陈磊;和谐的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教资料;2005年24期
7 汪细强;;传统文化和信息文化中的“年味”碰撞[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10期
8 杨鑫;;试析孔子的教师角色[J];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林琳;管琪;段亚敏;;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特征与“古为今用”辨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周丹;;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J];文教资料;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潘艳;;从传统节日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做人·明事·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持身心和谐的智慧和思想[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王道一;唐革非;;浅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导向[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5 柯玲;;文化保护复兴 教育任重道远——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设置与构想[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侯水先;;构建和谐的民主法制学校[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郭介成;;传统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8 汪灏;;《师说》的语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唐秀年;;和谐的校园 师生的乐土[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戴国忠;;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雁;传统文化如何走进校园[N];光明日报;2004年
2 于丹;让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思想成长[N];文汇报;2007年
3 梁杰;莫让传统文化之河断流[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苏世奇;教育正焦灼于传统文化[N];音乐周报;2008年
5 贾淑红;回归与超越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朱树豪;提倡文化可持续发展观 启动传统文化教育工程[N];中国艺术报;2006年
7 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骏豪集团主席 朱树豪;提倡文化可持续发展观 启动传统文化教育工程[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红邋实习生 周礼;让孩子的心中长出苏州文化[N];苏州日报;2008年
9 徐明;学好传统文化 提高德育技能[N];中华新闻报;2003年
10 ;传统文化走进现代课堂[N];辽宁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雪梅;云南大理白族祖先崇拜中的孝道化育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杨莉君;创造教育障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R
本文编号:1793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7932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