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革的机制与模式:组织行为学的观点
本文选题:学校改革 + 改革机制 ; 参考:《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摘要】:学校是一种组织性存在,学校发生的变革有其组织行为学的机制:适应性和选择性。由于这种机制,学校变革表现为三种模式:渗透模式、政策模式和自愿模式。
[Abstract]:School is a kind of organizational existence, and the change in school has it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echanism: adap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Because of this mechanism, school change is shown in three modes: infiltration model, policy model and voluntary model.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EDA010434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4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切斯劳·库皮西威兹;雨青;;今日的学校改革——倾向与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1982年02期
2 本刊记者;;改革之路在脚下——九县市部分学校采访散记[J];四川教育;1983年06期
3 马达;苏联教育部副部长Ф.Г.帕纳钦对塔斯社记者发表谈话:苏联教育的新阶段[J];外国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4 И.Н.尼科利斯卡娅,金名;学校和工厂[J];外国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5 ;健全制度 奖勤罚懒[J];人民教育;1984年08期
6 ;我校召开部分出国返校教师座谈会[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84年02期
7 A.博达列夫 ,常文;心理科学为学校改革服务[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8期
8 吴元训;张宇清;;对学校改革的建议[J];人民教育;1985年04期
9 李霍甫;;浅谈苏联教改如何“面向未来”[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01期
10 李霍甫;;苏联学校改革中的现代化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保障[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杨化冬;时勘;;学校改革对中国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CCCRE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组报告[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许锦云;;逻辑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吴绍春;;高校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及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5 刘德安;;略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建军;;在学校改革中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宇颖;张淑华;张晓丽;时勘;;中学校长对教师参与学校改革的态度之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佐藤学;;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危机与改革的构想[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洪玉 杜金堂;引导家长 积极参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王劲松;企业办学改制的成功之路[N];光明日报;2000年
3 张兆林;时代呼唤职业校长[N];光明日报;2000年
4 本报评论员;深入开展“三讲”教育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N];河南日报;2000年
5 黄岩春;适应社会需要 发展民办高校[N];安徽日报;2002年
6 李开富;一“信”激起千层浪[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啸天 编译;费城 42所学校移交私人机构[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李茂;芝加哥大学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任是学校改革的动力源泉[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丁义浩;共建东北大学[N];中国冶金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张双 陈运昌;高校工作要重深入求创新[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利霞;国家观念、市场逻辑与公共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庄西真;学校行为的社会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有升;理念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春玲;理想的现实建构: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继军;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激励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朋;学校改革策略问题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施莉;中小学校校本教师培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4 崔彦;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经验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郑海燕;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6 赵玉泉;学校教育的新使命——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学校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冠华;美国的“教育券”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田宝军;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丰继平;美国特许学校教育绩效责任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51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95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