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7:17

  本文关键词: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学校办学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把问责引入到教育领域,加强政府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问责,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府对学校的教育问责有多种途径或内容的选择。传统上,我国教育问责注重对学校办学条件、规则遵守、考试分数的问责,上述问责方式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办学条件是政府的责任,问责学校没有道理;规则遵守让学校充当“听话者”,可能使学校忽略对办学质量的追求;以考试分数问责学校办学质量,往往导致学校应试教育行为的发生。 传统教育问责之所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学校的教育问责缺乏一致性的质量标准,由此导致教育问责在设计上难以采集到关于学校办学质量的科学数据,难以对学校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广泛开展的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和我国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课程标准作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代表了一个国家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期望,而它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清晰规定,使得政府对学校办学质量的问责成为可能。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适应了新公共管理时代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同时意味着一种新的教育问责范式的产生。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不是简单地“上问下责”,也不是简单地奖惩,而是政府通过全面地搜集学校工作的信息,发挥信息之于学校监控和改善的双重作用,并以给学校提供信息服务、与学校开展对话、帮助学校解决现实问题等为主要手段,让学校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学业成就责任、最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活动。 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的特定内涵决定了其实施流程即过程模型构建的内容。任何问责制度的构建都必须考虑确定委托—代理关系、授权、评估代理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责任分析、施加后果五个要素,而一个良好问责制度的特征表现为清晰的标准(期望)、与标准一致的高质量评估、获得相关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基于权责对等原则设计的奖惩机制。由此可见,作为一种以促进学校发展、重在改善的专业性活动,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在具有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清晰的标准(期望)的前提下,其过程模型的构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全面采集数据、撰写并发布问责报告、基于问责报告施加相应的结果处理。 要全面采集信息,必须做到信息采集的平衡,既要包括结果信息,还要包括输入和过程信息;采集信息的方式既要运用纸笔考试,又要以表现性评价为手段;既要采集学校外部的评估信息,也要把学校内部的评估信息纳入到问责信息系统之中。问责报告除了全面反映评估信息和解释评估信息之外,还应本着读者群明确、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原则来设计和呈现。报告之后,应根据报告的结果分析原因,在政府与学校之间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这就需要发挥评估信息的反馈作用,引导学校进行自我改善。对于那些低成就而申请帮助的学校,政府需要伸出援助之手,给学校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对于那些应该改善的、并且政府提供积极的干预措施后仍没有起色的学校,则需要采取强力措施,如重组或者接管等。 作为政府对学校问责的一个框架或者实施思路,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所构建的过程模型某种程度上还有着理想化的色彩,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在完善课程标准、培训专业人员、制定相关的问责程序等方面做更加全面而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问责 基于标准 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 课程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7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引论14-29
  • 一、问题的提出14-17
  • 二、文献综述17-23
  • 三、本研究的框架23-26
  • 四、研究方法26-27
  • 五、研究意义27-29
  • 第一章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问责的取向29-47
  • 第一节 传统教育问责中的问题29-35
  • 一、制度安排缺乏常规化29-31
  • 二、数据采集系统有待完善31-33
  • 三、责任分担尚不平衡33-35
  • 第二节 教育问责经验研究35-41
  • 一、教育问责的缘起35-37
  • 二、教育问责的发展37-41
  • 第三节 教育问责的应有取向41-47
  • 一、公共事务治理范式的转换41-44
  • 二、走向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44-47
  • 第二章 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内涵界定47-68
  •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内涵47-54
  • 一、课程标准含义的演变47-50
  • 二、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语境下课程标准的含义50-54
  • 第二节 "基于标准"的含义54-59
  • 一、以课程标准为学校教学质量问责的标准55-56
  • 二、以课程标准为学校教学评价结果解释的依据56-57
  • 三、以课程标准为学校教学改善的目标57-59
  • 第三节 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的含义59-68
  • 一、问责关系:政府和学校59-61
  • 二、问责内容:学生学业成就61-63
  • 三、问责途径:专业的教育评价63-65
  • 四、问责后果:以改善为主65-68
  • 第三章 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实施:一个过程模型68-89
  • 第一节 教育问责制度的基本议题和特征68-76
  • 一、教育问责制度的基本议题68-73
  • 二、良好教育问责制度的基本特征73-76
  • 第二节 国外经验:美国芝加哥公立学校教育问责制度76-82
  • 一、芝加哥公立学校教育问责制度构建的背景76-79
  • 二、芝加哥公立学校问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程序79-82
  • 第三节 构建我国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过程模型的尝试82-89
  • 一、明确问责关系82-84
  • 二、科学采集数据84-86
  • 三、发布绩效报告86-87
  • 四、处理问责结果87-89
  • 第四章 采集问责信息89-117
  • 第一节 构建全面的信息采集系统89-93
  • 一、实现信息采集的平衡89-92
  • 二、全面采集学生学习信息92-93
  • 第二节 采集学生学习结果信息93-111
  • 一、实现评估与课程标准的一致93-95
  • 二、以纸笔考试采集学生学习结果信息95-104
  • 三、以表现性评估采集学生学习结果信息104-111
  • 第三节 采集学校教学过程信息111-117
  • 一、采集国家课程方案执行情况信息111-113
  • 二、采集课堂教学信息113-117
  • 第五章 设计问责报告117-140
  • 第一节 确定问责报告目的117-122
  • 一、确定问责报告目的的依据117-119
  • 二、问责报告旨在促进学校改善119-122
  • 第二节 设计问责报告的内容122-132
  • 一、影响问责报告内容的因素122-124
  • 二、问责报告的内容构成124-132
  • 第三节 设计问责报告的形式132-140
  • 一、良好问责报告的特征133-137
  • 二、问责报告的撰写137-140
  • 第六章 处理问责结果140-170
  • 第一节 建立平衡的责任分担机制140-145
  • 一、从单向奖惩走向责任分担140-142
  • 二、平衡的责任分担框架142-145
  • 第二节 促进学校自我改善145-153
  • 一、分析问责信息145-147
  • 二、制定与实施改善计划147-150
  • 三、学校自我改善行动:一个案例150-153
  • 第三节 提供专业支持153-158
  • 一、专业支持的主要内容153-156
  • 二、专业支持的一个案例156-158
  • 第四节 实施强力干预158-170
  • 一、强力干预的依据158-159
  • 二、重组低成就学校159-162
  • 三、接管低成就学校162-170
  • 结语170-173
  • 参考文献173-184
  • 后记184-18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瑜;杨茂庆;;述美国基础教育学业问责制度[J];教育导刊;2014年01期

2 石莎莎;杨明亮;;问责制理论研究综述[J];财务与金融;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瑜;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宁;一致性研究:初中物理内容标准与中考之间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姚瑶;云南省基础教育学业水平监测与评估体系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3 陶蕾;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2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4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