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的存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4 09:07
  在对存在进行“时间、空间、价值”三个维度理解的基础上,本文对教育学在中国大学的存在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学的存在载体与存在方式。教育学在大学的存在拥有作为课程、作为专业、作为学科的存在方式以及作为载体的教育系科,这三种存在方式紧密联系,不可割裂,并与教育系科共同形成教育学科的内在建制。第二,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历史回顾。教育学在中国大学的存在具体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21)存在于优级师范学堂,以课程为主;第二阶段(1922-1949)存在多样,以综合大学为主;第三阶段(1950-1965)存在于高等师范学校,以师资培训为主;第四阶段(1966-1977)遭受破坏;第五阶段(1978-1999)恢复并重建教育学;第六阶段(2000年至今)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倍速增长。从单纯的师资培养,到对教育进行研究、对学科发展进行内外建设、再到“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其在大学的存在经历了“课程”“学科”“专业”的存在形式与“师范”“学术”“学人”的发展逻辑。第三,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现实状况。从教育学在大学存在的载体来看,如今丰富的教育...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2.1 教育学的元研究
        1.2.2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设立的缘起
        1.2.3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发展的历程
        1.2.4 教育学在中国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
        1.2.5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发展的策略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历史法
第二章 教育学的存在载体与存在方式
    2.1 作为课程的教育学
    2.2 作为专业的教育学
    2.3 作为学科的教育学
    2.4 作为载体的教育系科
第三章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历史回顾
    3.1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阶段划分
        3.1.1 第一阶段(1902-1921 年)
        3.1.2 第二阶段(1922-1949 年)
        3.1.3 第三阶段(1950-1965 年)
        3.1.4 第四阶段(1966-1977 年)
        3.1.5 第五阶段(1978-1999 年)
        3.1.6 第六阶段(2000 年至今)
    3.2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的存在逻辑
        3.2.1 教育学“课程-学科-专业”的内在建制
        3.2.2 教育学“师范-学术-学人”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现实状况
    4.1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多样”的学科载体
        4.1.1 教育学载体称谓丰富
        4.1.2 意蕴不同的教育学内涵
    4.2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争论”的学科承认
        4.2.1 学科内部的同行承认
        4.2.2 学科之间的局外人承认
        4.2.3 学科之外的社会承认
    4.3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危机”的外部环境
        4.3.1 “双一流”政策对综合大学教育学的冲击
        4.3.2 师范院校综合化改革弱化了教育学优势
        4.3.3 教育学载体在中国大学分布不均衡
第五章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价值阐释
    5.1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社会服务价值
        5.1.1 指引教育实践
        5.1.2 优化大学治理
        5.1.3 提供教育决策咨询
    5.2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学科育人价值
        5.2.1 促进学生掌握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能力
        5.2.2 加深教师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思考
        5.2.3 提升教育行政人员的教育素养与教育实践水平
    5.3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的学科本体价值
        5.3.1 促进教育学的知识聚集
        5.3.2 形成教育学的研究规范
        5.3.3 确立教育学的评价标准
        5.3.4 传承教育学的学科文化
第六章 教育学在中国大学存在价值实现的保障
    6.1 强化教育学在中国大学的存在自信
        6.1.1 凸显教育学的包容与创新
        6.1.2 彰显教育学的人才培养优势
        6.1.3 植根教育学的传统文化
        6.1.4 发挥教育学学术研究的自由
        6.1.5 保持教育学自身的独立性
    6.2 吸收国内大学教育学科的历史经验
        6.2.1 重视教育学学科发展模式
        6.2.2 合理制定教育学培养目标
        6.2.3 合理设置教育学学科体系
        6.2.4 规划教育学载体的合理分布
    6.3 加强与国外大学教育学的互动关系
        6.3.1 政策指引,分层交流
        6.3.2 有的放矢,学其所长
        6.3.3 结合国情,适度借鉴
    6.4 形成教育学在中国大学的存在特色
        6.4.1 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的存在
        6.4.2 教育学在综合大学的存在
        6.4.3 教育学在其他类型大学的存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2916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916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a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