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23 15:04
教育学沉浮于中国近一个世纪多的历史,一路走来,也曾经迎来一批杰出的教育学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徐特立、杨秀峰等,他们倡导发动的教育实践改革运动,引领了时代的教育思潮,一些优秀的教育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的问世,燃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希望火花,关照我国的教育实践与人才培养,但一路而来教育学也遭受了来自各方的质疑,直至教育学的学科地位。面对一系列拷问,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面临挑战,因此,笔者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个别访谈的方法,从他们的视角客观反映教育学人对教育学专业的认同情况,关注教育学当代发展中的问题,如社会是否真正认识到教育学的意义和精神,教育学是否成为知识纪律化下的牺牲品,教育学者是否放弃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立场,丢弃了教育学的话语权等,并就提升教育学专业认同提出了重构教育学者的公共性、重视提升教育学理论、教育学应回归于对话中、组织学术沙龙活动、学校回归固有职能等建议。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专业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第二节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第三节 弗里德曼的态度形成理论
第四节 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职责
第五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身份认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社会就业对教育学专业有偏见
一、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窄
二、教育学专业与就业岗位错位
三、社会以就业率评价教育学专业价值
第二节 社会对教育学专业价值认识缺失
第三节 专业学习接纳程度呈两极分化
一、以下是对教育学专业持认同态度的访谈者的表述
二、以下是对教育学专业持排斥态度的访谈者的表述
第四节 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第五节 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认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对专业培养目标关注度低或不认同
第二节 教育学人眼中的教育学人
第三节 更倾向于个别教学模式
第四节 专业相关课程开设不足且顺序不当
第五节 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一、教学质量不尽如意
二、部分科目因缺少教师而无法开设
三、学术研究的平等宽容与学术精神的缺失
四、图书馆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第六节 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第四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发展认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以社会认可的素质作为重点锻炼项目
第二节 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
第三节 未能直接从事教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四节 教育学专业在教育场域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第五节 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第六节 教育学专业认同的危机
第五章 提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重构教育学者的公共性
第二节 重视提升教育学理论
第三节 教育学应回归于对话中
第四节 组织学术沙龙活动
第五节 学校回归固有职能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的知识、辩证法和理性立场——古希腊教育的对话原型[J]. 毕世响. 上海教育科研. 2011(10)
[2]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J]. 傅蕾. 皖西学院学报. 2010(05)
[3]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 张田,孙卉.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10)
[4]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 陈妍,梁莹,强丽君.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5]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 王顶明,刘永存.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8)
[6]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专业承诺——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 赵锦山. 科技和产业. 2007(06)
[7]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 胡志海,黄和林. 心理科学. 2006(06)
[8]尴尬的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尴尬[J]. 王雪峰,高畅. 保定师专学报. 2001(01)
[9]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 张日昇. 心理科学. 2000(04)
硕士论文
[1]心理咨询师专业认同的结构及相关研究[D]. 赵慧先.河南大学 2010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 秦攀博.西南大学 2009
[3]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D]. 彭艳红.西南大学 2008
[4]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研究[D]. 杨晶.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回到霍布斯:对工具理性的再思考[D]. 张敏华.苏州大学 2007
[6]工具理性之思[D]. 袁霞.南昌大学 2006
[7]关于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研究[D]. 席琴.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95424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专业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第二节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第三节 弗里德曼的态度形成理论
第四节 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职责
第五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身份认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社会就业对教育学专业有偏见
一、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窄
二、教育学专业与就业岗位错位
三、社会以就业率评价教育学专业价值
第二节 社会对教育学专业价值认识缺失
第三节 专业学习接纳程度呈两极分化
一、以下是对教育学专业持认同态度的访谈者的表述
二、以下是对教育学专业持排斥态度的访谈者的表述
第四节 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第五节 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认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对专业培养目标关注度低或不认同
第二节 教育学人眼中的教育学人
第三节 更倾向于个别教学模式
第四节 专业相关课程开设不足且顺序不当
第五节 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一、教学质量不尽如意
二、部分科目因缺少教师而无法开设
三、学术研究的平等宽容与学术精神的缺失
四、图书馆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第六节 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第四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发展认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以社会认可的素质作为重点锻炼项目
第二节 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
第三节 未能直接从事教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四节 教育学专业在教育场域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第五节 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第六节 教育学专业认同的危机
第五章 提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重构教育学者的公共性
第二节 重视提升教育学理论
第三节 教育学应回归于对话中
第四节 组织学术沙龙活动
第五节 学校回归固有职能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的知识、辩证法和理性立场——古希腊教育的对话原型[J]. 毕世响. 上海教育科研. 2011(10)
[2]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J]. 傅蕾. 皖西学院学报. 2010(05)
[3]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 张田,孙卉.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10)
[4]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 陈妍,梁莹,强丽君.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5]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 王顶明,刘永存.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8)
[6]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专业承诺——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 赵锦山. 科技和产业. 2007(06)
[7]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 胡志海,黄和林. 心理科学. 2006(06)
[8]尴尬的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尴尬[J]. 王雪峰,高畅. 保定师专学报. 2001(01)
[9]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 张日昇. 心理科学. 2000(04)
硕士论文
[1]心理咨询师专业认同的结构及相关研究[D]. 赵慧先.河南大学 2010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 秦攀博.西南大学 2009
[3]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D]. 彭艳红.西南大学 2008
[4]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研究[D]. 杨晶.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回到霍布斯:对工具理性的再思考[D]. 张敏华.苏州大学 2007
[6]工具理性之思[D]. 袁霞.南昌大学 2006
[7]关于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研究[D]. 席琴.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95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99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