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良知”论视域下学生良知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11-01 16:59
良知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石,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就是要扩充、澄明人的良知,引导个体的人生步步向善。当下以功利为导向、以规训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使个体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相对独立性,造成了道德良知的缺场,自然达不到好的道德效果,从而致使道德教育面临着深刻的现代危机。要走出这一危机,就必须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良知。在传统的成圣修养方法上,王阳明以“良知”为核心的心学冲破了朱熹理学智性之路,将圣人的本质系于德性之上,开辟了一条德性之路。良知是先天本体,致良知是后天工夫。王阳明以“良知”之教挽救世道人心,帮助世人找回未泯的良知,从而拯救了当时日益沉沦的社会。其所蕴涵的高扬人的主体性、道德上人人平等的特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无疑给化解学校德育危机带来一些启示。审视现实可以发现,当代学生的良知面临着缺场的窘境:一是学生良知弱小,无法显现;二是学生良知受到私欲遮蔽。伴随而来的后果则是道德冷漠的蔓延和道德伪善的泛滥。究其原因在于,利己主义的滋生,道德崇高的消解,学校德育的规训化和同辈群体的同质性。学生良知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王阳明良知论视域下,应从良知的本体层...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现实的警醒
(二) 学理的追问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良知与良心
(二) 良知建构
四、研究综述
(一) 关于王阳明“良知”论的研究
(二) 关于“良心”的研究
(三) 教育学中关于“良心”的研究
(四) 小结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良知与道德教育的现代危机
一、良知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一) 传统教育中良知的地位
(二) “新性善论”的观点:良知在当代的回响
二、道德教育现代危机的症结
(一) 以“功利”代“良知”:德育价值取向的转换
(二) 以“规训”代“良知”:道德中心词的演变
第二章 王阳明“良知”论概述
一、“良知”论的提出
(一) 思想指向
(二) 思想渊源
二、“良知”论的内涵
(一) 良知:先天本体
(二) 致良知:后天工夫
三、“良知”论的独特价值
(一) 高扬了人的主体性
(二) 倡导人人道德平等
第三章 当代学生良知的审视与反思
一、良知的缺场:当代学生良知的现实审视
(一) 良知弱小
(二) 良知遮蔽
二、当代学生良知缺场的道德后果
(一) 道德冷漠的蔓延
(二) 道德伪善的泛滥
三、当代学生良知缺场的原因分析
(一) 利己主义的滋长
(二) 道德崇高的消解
(三) 道德教育的规训化
(四) 同辈群体的同质性
第四章 “良知论”于学生良知之建构
一、本体层面:敞亮良知
(一) 尊重学生的善良意志
(二) 实现良知的高阶发展
二、信仰层面:发其志意
(一) 培养道德主体
(二) 建构良知的阶段性要旨
三、工夫层面:知行合一
(一) 束身自省
(二) 事上磨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美德伦理的当代境遇与意义[J]. 万俊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3)
[2]学校道德教育观念的哲学审视[J]. 侯洁,王澍,曹雁飞.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3)
[3]良知的自然生长倾向及其教育——兼论“教育即良知生长”与“教育即生长”的异同[J]. 杨道宇. 教育学报. 2016(05)
[4]培育人性之善[J]. 刘铁芳. 教育科学研究. 2016(10)
[5]青少年良心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邱小艳,燕良轼.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2)
[6]良知与认知:在中西文脉比较中探讨[J]. 张庆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7]道德教育的可教性到底源自何处——对“新性善论”引发的学术论争的神经伦理学思考[J]. 王敬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照看自我:教师实践智慧的生存论意涵[J]. 曹永国,母小勇. 南京社会科学. 2013(11)
[9]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J]. 金生鈜. 教师教育研究. 2012(04)
[10]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J]. 易连云,毋丹丹. 教育文化论坛. 2012(01)
博士论文
[1]唐君毅道德人格思想研究[D]. 孙海霞.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 林丹.北京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初中生良心与道德推脱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刘秋苹.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中学生良心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D]. 严逸云.湖南师范大学 2015
[3]良心塑造的教育基础研究[D]. 宁林彬.中南大学 2007
[4]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D]. 胡丛莉.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70464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现实的警醒
(二) 学理的追问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良知与良心
(二) 良知建构
四、研究综述
(一) 关于王阳明“良知”论的研究
(二) 关于“良心”的研究
(三) 教育学中关于“良心”的研究
(四) 小结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良知与道德教育的现代危机
一、良知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一) 传统教育中良知的地位
(二) “新性善论”的观点:良知在当代的回响
二、道德教育现代危机的症结
(一) 以“功利”代“良知”:德育价值取向的转换
(二) 以“规训”代“良知”:道德中心词的演变
第二章 王阳明“良知”论概述
一、“良知”论的提出
(一) 思想指向
(二) 思想渊源
二、“良知”论的内涵
(一) 良知:先天本体
(二) 致良知:后天工夫
三、“良知”论的独特价值
(一) 高扬了人的主体性
(二) 倡导人人道德平等
第三章 当代学生良知的审视与反思
一、良知的缺场:当代学生良知的现实审视
(一) 良知弱小
(二) 良知遮蔽
二、当代学生良知缺场的道德后果
(一) 道德冷漠的蔓延
(二) 道德伪善的泛滥
三、当代学生良知缺场的原因分析
(一) 利己主义的滋长
(二) 道德崇高的消解
(三) 道德教育的规训化
(四) 同辈群体的同质性
第四章 “良知论”于学生良知之建构
一、本体层面:敞亮良知
(一) 尊重学生的善良意志
(二) 实现良知的高阶发展
二、信仰层面:发其志意
(一) 培养道德主体
(二) 建构良知的阶段性要旨
三、工夫层面:知行合一
(一) 束身自省
(二) 事上磨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美德伦理的当代境遇与意义[J]. 万俊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3)
[2]学校道德教育观念的哲学审视[J]. 侯洁,王澍,曹雁飞.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3)
[3]良知的自然生长倾向及其教育——兼论“教育即良知生长”与“教育即生长”的异同[J]. 杨道宇. 教育学报. 2016(05)
[4]培育人性之善[J]. 刘铁芳. 教育科学研究. 2016(10)
[5]青少年良心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邱小艳,燕良轼.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2)
[6]良知与认知:在中西文脉比较中探讨[J]. 张庆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7]道德教育的可教性到底源自何处——对“新性善论”引发的学术论争的神经伦理学思考[J]. 王敬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照看自我:教师实践智慧的生存论意涵[J]. 曹永国,母小勇. 南京社会科学. 2013(11)
[9]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J]. 金生鈜. 教师教育研究. 2012(04)
[10]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J]. 易连云,毋丹丹. 教育文化论坛. 2012(01)
博士论文
[1]唐君毅道德人格思想研究[D]. 孙海霞.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 林丹.北京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初中生良心与道德推脱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刘秋苹.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中学生良心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D]. 严逸云.湖南师范大学 2015
[3]良心塑造的教育基础研究[D]. 宁林彬.中南大学 2007
[4]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D]. 胡丛莉.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70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47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