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激活人的“善之禀赋”:康德论人性与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1-11-03 22:21
  康德认为,人是一种兼具自然与理智的双重性存在。其中,自然存在体现了人的经验取向,它所彰显的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与直接性意欲的满足与实现;理智存在体现了人的理性取向,它所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由与意志自律。并且,人的理性与自由、尊严以及道德密切关联,因为人的理性要求人遵从自己通过意志自律所立下的道德法则,由此实现人的道德自由。但是,由于人性之中同时含有感性与理性两种成分,故而康德将人性理解为"善之禀赋"与"恶之倾向"的共居,也由此暗示了人性向善的道德可能。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消解人的"恶之倾向",继而使人能够均衡地激活其本性之中的"善之禀赋",培育受教育者敏锐的道德判断力和激发受教育者遵守道德法则的兴趣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两种必要途径。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作为自然的存在与作为理智的存在:人的两重性解析
二、人之本性的可塑性:“善之禀赋”与“恶之倾向”的共居
三、纯粹实践理性的启蒙:道德教育与“善之禀赋”的激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教育对道德恶的抵抗[J]. 高德胜.  教育学报. 2018(02)
[2]实践理性及其经验生成——康德道德教育理论论析[J]. 詹世友,李友鸿.  伦理学研究. 2012(05)
[3]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J]. 李秋零.  哲学研究. 1997(01)



本文编号:3474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474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4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