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学校管理中选择性激励机制之构建

发布时间:2017-06-24 16:15

  本文关键词:学校管理中选择性激励机制之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已经提出各种各样的激励模式、激励理论、激励措施,通过实证调查、理论反思等途径进一步改善教师激励的现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背景下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无效激励现象。传统研究者更多的将研究内容集中于对激励方式和途径的探讨,将这些方式或者途径进行比较,经历了由单一的激励方式到综合激励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教师需求的满足方面作为激励基础已得到广泛认可,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激励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激励方法,其中系统的构建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长期以来,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于有效激励策略、方法的探讨,却很少关注和思考无效激励现象,本研究有意识的选择了从无效激励或者低效激励视角来反向审视有效的激励,以便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与此同时,激励理论的发展历来是“丰富多彩”的,纵观国内外关于激励问题的研究更是一个“万花筒”,中小学管理领域引入的激励理论主要集中于管理学视角,较少涉及经济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关于教师人性假设的研究也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着手对学校教师进行人性假设的条件下,借助集体行动理论来分析教师在学校组织中行为选择的可能性,从而进行风险规避以提高激励效率。 本研究通过将一些无效激励的学校管理案例作为突破口,结合相关理论对这些案例进行尽可能的还原并作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导致这些无效激励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构建一种学校管理中相对优化的教师激励机制——选择性激励机制。选择性激励机制融入了人为为人的激励理念,突破传统激励的单一主体性,提出了一种双向互动、以教师个体需求为导向的激励制度,并且融入灵活多变、可供选择的菜单选择式的激励因素,构建成为一种制度体系,方面学校管理者作为激励主体,根据处于同一考核组织的教师业绩的不同,采取有选择性的激励,对于为学校集体利益做出贡献的教师或行为,给予其既得利益之外额外的经济上或者精神上的奖赏,对于无助于或有损于学校集体利益的教师或行为给与物质或精神上的惩罚;另一方面,获得额外奖励的教师作为激励主体,依据自身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现实需求为标准,对菜单中的激励因素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做到奖惩有度,又可以避免大家在奖励物品上进行比较而引起不满和争论,学校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环境作为奖励。两种策略的互动、反馈,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并追求最大化的调动和激发教师潜在力量,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 选择性激励机制是从公共选择领域“选择性激励”这一概念借鉴而来,将其应用于学校管理领域中,体现出其特殊性的一面。通过对选择性激励机制的构建,期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相互的了解和沟通,进行相互的激励才是更持久的、更有效的激励。
【关键词】:学校管理 选择性激励 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7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29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13-18
  • (一) 无效激励现象亟待改变13-16
  • (二) 教师激励研究亟待创新16-17
  • (三) 学校发展亟待建设激励机制17-18
  • 二、相关文献综述18-25
  • (一) 国外教师激励研究18-23
  • (二) 国内教师激励研究现状23-25
  • 三、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25-26
  • (一) 理论意义25
  • (二) 现实意义25-26
  • (三) 可能形成的创新之处26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26-29
  • (一) 研究思路的分解26-27
  • (二) 研究方法的阐述27-29
  • 第一章 无效激励现象与本质的思考29-43
  • 一、学校管理中存在无效激励现象29-34
  • (一) 心理博弈类29-31
  • (二) 虚假公平类31-32
  • (三) 错位执行类32-34
  • 二、无效激励现象分析及成因判断34-39
  • (一) 忽视个体特殊性的激励34-36
  • (二) 忽视环境诱导性的激励36-37
  • (三) 理念与执行错位的激励37-38
  • (四) "三类"案例分析与成因判断之小结38-39
  • 三、无效激励现象的本质39-43
  • (一) 无效激励现象的内涵39-41
  • (二) 无效激励现象的价值原则41-43
  • 第二章 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实践和理论基础43-55
  • 一、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实践基础43-48
  • (一) 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43-45
  • (二) 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可行性45-48
  • 二、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48-55
  • (一) 传统激励理论的反思48-52
  • (二) 人性假设理论的反思52-54
  • (三) 人为激励理论的借鉴54-55
  • 第三章 选择性激励机制的界定55-70
  • 一、选择性激励机制是什么55-62
  • (一) 激励、激励机制的定义55-58
  • (二) 选择性激励的定义58-61
  • (三) 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定义61-62
  • 二、选择性激励不是什么62-66
  • (一) 选择性激励与教师绩效工资制62-64
  • (二) 选择性激励机制与选择性益处64-65
  • (三) 选择性激励与奖惩制度65-66
  • 三、选择性激励机制的特性66-70
  • (一) 选择性激励的价值取向66-68
  • (二) 选择性激励机制的特性68-70
  • 第四章 学校管理中选择性激励机制之构建70-78
  • 一、选择性激励机制的执行基础70-74
  • (一) 参与主体及其结构安排70-72
  • (二) 有效激励环境的营造72-73
  • (三) 激励因素的构建和支持73-74
  • 二、选择性激励机制的执行过程74-77
  • (一) 他励:有选择的区分教师75
  • (二) 自励:教师选择激励因素75-76
  • (三) 互励: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互动76-77
  • 三、选择性激励机制的建议77-78
  • (一) 对学校管理者的建议77
  • (二) 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议77-78
  • 结语78-80
  • 参考文献80-85
  • 后记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汪悦;教师需要与学校激励机制的建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陈时见;赫栋峰;;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4 陈蔚;教育领域“搭便车”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班主任之友;2004年11期

5 陈毅;;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四种途径[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6 向祖强;;我国教师激励机制的缺失及设计[J];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7 邵倩;;浅析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J];北方经贸;2008年01期

8 郝万丽;;“选择性激励”机制与小区公共建设[J];消费导刊;2007年03期

9 孟书敏;;高校德育工作中“搭便车”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于动;黄敏;;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贺;人为激励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凯欣;我国城市中小学教师激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博;小学教师的需要现状与激励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谌学英;谈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房丽;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D];西北大学;2007年

5 熊志岗;试论学校管理者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震青;中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激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拥军;农村社区公路自主筹资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蒋旭;基于需要分析的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学校管理中选择性激励机制之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8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478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