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馆校合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场馆 场馆教育 馆校合作 一般学习结果理论 协同构架
【摘要】:我们正置身于知识大爆炸引发的终身学习环境之中,学习发生的空间不再囿于学校或专门的教育机构,而被定义为所有可能引起学习行为的场域。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不仅将学习空间扩展到无限的互联网领域,同时也丰富了传统教育的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教育的弊端日渐凸显,各种质疑、诟病和失望不绝于耳,人们对走出校园的呼唤愈加强烈。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也促使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各类场馆的投资力度,场馆的教育价值开始获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学校与场馆的合作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趋势。论文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即如何利用馆校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论文按照“澄清论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论题的澄清。馆校合作是场馆与学校为实现共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教育价值始于场馆弈世相承的“修心”、“通识”和“多元”之诉求。中西两条发展脉络同时述说了它如何从“文化”的官赏和智识逐步走向“教化”的民赏和民识,进而追求价值多元的“天人之和”和“人人之和”。此外,馆校合作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项目,它表现出兼蓄馆校的五种特征:开放性、主题性、对象性、课程相关的系统性和实物为基础的多样性。馆与校通过构建“非对称的有序系统的伙伴关系”实现主体间“人”的关怀。哲学认识论也可将馆校合作作目的、过程和结果三段观视,分别关照价值的前期导引(开放式的意义生成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行动的中期设计(合作形式设计和活动形式设计)和效果的后期管理(“教师”的后期管理、学生的后期管理和课程的后期管理)。场馆的题中“教”之义从四个方面论证了馆校之间存在合作的默契——“展品”即知识,“参观”即学习,“互动”即教育行动以及“场馆”即教育场域。馆校合作在多种主题交织的网络中,身份也得以澄清。属性边界上,它被界定为教育行为;权力边界上,它被表述为“学校主导,场馆配合”;范畴边界上,它被划归为“具有非正规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正规教育范畴”。此外,馆校合作也获得了教育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共同扶持,以“教”观“道”,以“文”示“法”,分别营造了“走出校园”和“化民成俗”的政策环境。最后,论文也为馆校合作觅得了适切的理论基础,由兰斯特大学“场馆委员会”和“场馆研究中心”共同开发的“一般学习结果理论”。该理论从“知识与理解”、“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娱乐性、启发性和创新性”和“活动、行为与成长”五个维度,分别关照馆校合作的基础功用、操作功用、情意功用、创造功用和生命功用。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论文通过比较中英馆校合作发展的历程,发现本土场域馆校合作形式对实质存在三种僭越:“为什么开展馆校合作”的偏颇(道德导向;去“人格化”;行政推行;资金缺乏);“怎么样开展馆校合作”的务虚(行动偶然;形式单一;缺乏热情);“如何检评馆校合作效果”的缺无(评价缺失;重视不足;政府无力)。进而,作者引入教育的视角将现实的“问题”上升为具有研究意义的学术“论题”——教育目的的“作而不合”;教学过程的“合而不作”;教育结果的“作而不评”。论文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三个具体问题,从而完成“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的研究意义。第三部分,问题的分析。论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事实性的现状描述、价值性的现状分析和“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维观察三个方面,客观呈现了中英馆校合作的现实。基于中英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当前馆校合作存在四类问题:第一,馆校合作的意义觉识不充分,学生、教师、学校和场馆存在认知偏颇;第二,馆校合作的功能开发不科学,合作目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手段存在价值消损;第三,馆校合作的行动开展不正确,合作方案设计随意,合作行为的执行随意;第四,馆校合作中主体关系的确立不明确,未形成“性格分明”的合作角色,未建立“平等共享”的合作关系。基于现状的调查,研究者试图采用由虚到实的路径,分别从中英两国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相互比较,揭示问题背后的原因。具体来看,论文从行动设计现场观察是否建立了基于合作计划的课程关联,反思行政发起引起的合作偶然性与课程失联引起的计划随意性;从执行过程现场观察是否将馆校合作作为严谨的教学活动来开展,反思属性“名实不符”引起的身份合法性与过程“名实不符”引起的身份合理性;从结果检评现场观察是否立起了笃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意识和行动,反思“评什么”的迷茫引起的评价意识与“如何评”的困惑引起的评价行动;从“教师”培训现场观察是否为更好发挥馆校合作的教育意义构建了完善可行的培训平台,反思教师专业发展范畴观引起的“教师”培训概念与教师专业发展结构观引起的“教师”培训内涵。第四部分,问题的解决。立足中国的本土语境和特殊问题,论文基于“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系统构建了馆校合作的协同框架,即以“一般学习结果理论”五维价值为核心,以“目的—过程—结果”为框架,场馆资源系统与学校教学系统可协同运作的理论体系。内涵上,它分享了“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种内涵;机制上,它承续了协同理论的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属性上,它表现出目的性、开放性和民主性。协同框架包括目的的协同共识(意义;目的;规范化设计)、过程的协同共施(物理参与;情感参与;智识参与;社交参与)、结果的协同共评(评什么;如何评;评后作为)和辅助平台的协同共建(学校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合理开发和利用场馆的数字化资源)四个方面,分别致力于无目的和目的偏狭的克服,未真正参与教学行为的克服,未(真正)实施检评行为的克服以及运行系统保障力不足的克服。为了将抽象的形上设计具体化为经验的表达,论文选取了场馆学校和虚拟场馆分别提供线下和线上的经验和启示,同时设计了一个具有主题代表性的馆校合作方案,为馆校合作的实施提供指导。一言以蔽之,馆校合作为学生的学习推开了三扇窗:第一,成长之窗,通往自由发展;第二,关怀之窗,通往共情体悟;第三,生命之窗,通往人性流溢。
【关键词】:场馆 场馆教育 馆校合作 一般学习结果理论 协同构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导言15-43
- 一、问题提出15-22
- (一) 研究缘起15-19
- (二) 研究问题19-21
- (三) 研究对象21-22
- 二、文献综述22-37
- (一) 场馆教育观23-25
- (二) 馆校对立观25-27
- (三) 馆校补充观27-30
- (四) 馆校合作观30-35
- (五) 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35-37
- 三、研究意义37-39
- (一) 深化了馆校合作的理论研究37-38
- (二) 构建了馆校合作的操作框架38
- (三) 打开了场馆与学校更优发展的另一扇窗38-39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39-43
- (一) 研究方法39-41
- (二) 研究思路41-43
- 第一章 馆校合作的概念澄清与内涵阐释43-79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43-51
- (一) 场馆43-47
- (二) 场馆教育47-49
- (三) 馆校合作49-51
- 二、场馆思想的文化寻脉51-59
- (一) “赏”:华夏文明的“修心”之情51-54
- (二) “识”:希罗文明的“通识”之灵54-57
- (三) “和”:现代文明的“多元”之省57-59
- 三、馆校合作的属性说明59-67
- (一) 前提:馆校合作构成因素及其行为条件59-61
- (二) 本质:一个非对称的有序系统61-63
- (三) 特征:基于馆与校的“兼收并蓄”63-65
- (四) 价值:主体间“人”的关怀65-67
- 四、馆校合作的结构观察67-79
- (一) 目的:价值的前期导引67-70
- (二) 过程:行动的中期设计70-75
- (三) 结果:效果的后期管理75-79
- 第二章 馆校合作的立论前提与理论基础79-103
- 一、教之本质:场馆的题中“教”之义79-83
- (一) “展品”即知识79-80
- (二) “参观”即学习80-81
- (三) “互动”即教育行为81-82
- (四) “场馆”即教育场域82-83
- 二、边界厘清:馆校合作的教育属性83-89
- (一) 是学习还是教育:属性边界的明晰83-85
- (二) 场馆与学校的纠结:权力边界的划定85-86
- (三)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困惑:范畴边界的澄清86-89
- 三、制度保障:馆校合作的政策空间89-92
- (一) 教育制度对“走出校园”的呼唤89-90
- (二) 文化制度对“化民成俗”的鼓励90-92
- 四、理论基础:“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阐释92-103
- (一) 何谓“一般学习结果理论”92-95
- (二) 功与用:五维指向的价值导引95-103
- 第三章 馆校合作发展历程的教育追问103-122
- 一、“他山之石”:英国馆校合作发展历程的观察103-107
- 二、“吾执之玉”:中国馆校合作发展历程的回首107-109
- 三、“以人观己”:本土场域合作形式对实质的僭越109-114
- (一) 偏与全:“为什么开展馆校合作”的偏颇109-111
- (二) 虚与实:“怎么样开展馆校合作”的务虚111-113
- (三) 有与无:“如何检评馆校合作效果”的缺无113-114
- 四、教育聚思:现实问题到学术论题114-122
- (一) 作而不合:从“为什么”的偏颇到教育目的的困惑114-117
- (二) 合而不作:从“怎么样”的务虚到教学过程的困惑117-119
- (三) 作而不评:从“如何检评”的缺无到教育评价的困惑119-122
- 第四章 馆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22-158
- 一、调查前提:中英馆校合作的可比性说明122-124
- (一) 可比较的基础:场馆功能的统一性122-123
- (二) 可比较的内容:馆校合作的同质性123-124
- 二、调查设计:研究的操作说明124-130
- (一) 研究目的:为何调查124-125
- (二) 样本分析:如何选择研究对象125-127
- (三) 方法设计:怎样进行“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嵌入127-130
- (四) 过程说明:如何开展130
- 三、数据分析:中英馆校合作的现状呈现130-148
- (一) 事实性的现状描述130-138
- (二) 价值性的现状分析138-141
- (三) 基于“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维观察141-148
- 四、结果与讨论:馆校合作的现实问题概括148-158
- (一) 认知:馆校合作的意义觉识149-151
- (二) 价值:馆校合作的功能开发151-153
- (三) 操作:馆校合作的行动开展153-155
- (四) 身份:馆校合作中主体关系的确立155-158
- 第五章 馆校合作现场的观视与反思158-186
- 一、行动设计现场:是否建立了基于合作计划的课程关联158-165
- (一) 英国馆校合作行动设计现场158-161
- (二) 中国馆校合作行动设计现场161-163
- (三) 合作偶然性与计划随意性的反思163-165
- 二、执行过程现场:是否将馆校合作作为严谨的教学活动来开展165-172
- (一) 英国馆校合作执行过程现场165-168
- (二) 中国馆校合作执行过程现场168-170
- (三) 身份合法性与身份合理性的反思170-172
- 三、结果检评现场:是否立起了笃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意识和行动172-178
- (一) 英国馆校合作结果检评现场173-175
- (二) 中国馆校合作结果检评现场175-176
- (三) 评价意识与评价行动的反思176-178
- 四、“教师”培训现场:是否搭建了系统完善的“教师”培训平台178-186
- (一) 英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现场178-181
- (二) 中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现场181-182
- (三) “教师”培训的概念与内涵的反思182-186
- 第六章 馆校合作协同框架的系统构建186-227
- 一、前提:何谓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186-197
- (一) 释义;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概念186-190
- (二) 内涵: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具体内容190-194
- (三) 机制: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运行逻辑194-195
- (四) 属性: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教育规定性195-197
- 二、结构:基于中国问题的协同框架搭建197-210
- (一) 目的的协同共识:对无目的和目的偏狭的克服197-201
- (二) 过程的协同共施:对未真正参与教学行为的克服201-205
- (三) 结果的协同共评:对未(真正)实施检评行为的克服205-208
- (四) 辅助平台的协同共建:对运行系统保障力不足的克服208-210
- 三、范型:“场馆学校”与“虚拟场馆”的中国启示210-216
- (一) 线下协同的范例:场馆学校的经验与启示210-213
- (二) 线上协同的范例:虚拟场馆的经验与启示213-216
- 四、行动:馆校合作协同框架的操作方案设计216-222
- (一) 方案设计的原则与要求216-219
- (二) 方案设计的案例演示219-222
- 五、意义:成长、关怀、生命的志向222-227
- (一) 成长:自由之发展222-224
- (二) 关怀:共情之体悟224-225
- (三) 生命:人性之流溢225-227
- 结语:荆棘漫漫行路难,浮云氤氲遮望眼227-230
- 参考文献230-244
- 附录244-258
- 附录1 中国馆校合作调查问卷244-249
- 附录2 英国馆校合作调查问卷249-254
- 附录3 中国馆校合作访谈提纲254-255
- 附录4 英国馆校合作访谈提纲255-256
- 附录5 英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反馈问卷256-258
-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258-259
- 后记259-2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伍新春;曾筝;谢娟;康长运;;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陈平;;关于博物馆面向学校推行教育功能的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7年02期
3 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22期
4 刘尧;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5 随杰;常素霞;;走出庭院 服务社会 不断加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文物春秋;2008年04期
6 温雪梅;孙俊三;;论教育评价范式的历史演变及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1期
7 李召存;;知识的意义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2期
8 成素梅;;技能性知识与体知合一的认识论[J];哲学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N];中国文物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迪;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关系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范领进;知识价值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明雷;区域公路运输结构适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黄永兰;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980621.html